【地评线】江右时评:勿忘“5.12”,写好应急管理“大文章”

今年的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4周年,也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14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之痛,国之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一个个数字让人心痛,今天,让我们缅怀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惊天震响已慢慢消散,但留在我们心中的警钟却要时刻敲响。勿忘“5.12”,不能只有悲痛,要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凝聚抗震救灾的精神力量,通过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教育水平、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等方式,写好应急管理“大文章”,让悲剧不再发生。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确立了“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应急管理发展目标,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防汛、消防、建筑等传统行业压力不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压力加大,加之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风险逐渐凸显。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完善体系关键在“防”,重点在“救”。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制定制度、法规,对各领域风险点做好应急预案,完善各项监测机制,把监督关口向前移,做到未雨绸缪、防范在先,把损失降到最小。要压实责任,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效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执行力,构建起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提升应急教育水平。做好应急教育,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是减少事故发生、降低突发事件损失的重要之举。当前,应急教育仍存在普及率不高、普及质量参差不齐、科普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可见,完善应急教育,提升整体水平,刻不容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方面,要让应急教育“进校园”,把应急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让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丰富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事故的危险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扩大教育范围,形成全民参与应急教育的良好氛围,拓宽普及面,提高公众应急安全防护能力。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带头参与、带头学习,主动投入和服务到应急教育普及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培养应急管理人才。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专业人才短缺、人才能力偏弱、人才机制固化等人才短板问题。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破制度障碍,完善人才培养、选人用人等机制,构建良好用人环境,着力破除唯学历、唯年龄、论资排辈等隐形台阶和部门壁垒,让有真才实干、专业能力强的人才被看见、被使用。同时,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摇篮,要肩负起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重任,通过细化学科建设,结合我国当前应急管理水平现状,补短板、强弱项,针对各类灾害事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从源头上解决应急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实现“靶向式”专业人才输送。(陶国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