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将来临,各地将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仪式,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色线、喝雄黄酒……端午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
端午的起源最早与农业生产有关,五月为“午月”,初五也作“端午”,“午时”又为“阳辰”,故端午亦称“端阳”。端午处于湿热的仲夏时节,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就凭借生活经验,用艾蒿、菖蒲、扔灾、饮药酒等系列措施来保护健康。因而,避瘟保健也成了端午节最早的核心内容。
除了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端午更以纪念屈原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每当端午来临,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赞扬其皭然不滓的高尚品格。粽子飘香,龙舟竞渡。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永恒不变的真谛。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不仅与端午节一道世代流传,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争当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千百年来,端午节与端午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二字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有着符号意义的“根”。时至今日,端午节的内涵还在不断延伸,但其承载的爱国精神却始终不变。过好端午,就是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基因,理解感悟爱国情怀,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让爱国主义在粽香中飘香四溢。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每当一些传统节日到来,就会有人感叹端午节仿佛成了一个符号:“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生活的挑战,注重物质感官、轻视精神内涵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人在节日中,往往忽视节日的深邃内涵,仅关心能不能享受美食、放假的快乐,把节日单纯地过成了“饮食节”“休假日”,值得我们深省和反思。
物质形式是表象,精神内核才是传统节日的灵魂,爱国仍是端午节最悠扬、最动人的主旋律。挖掘端午节文化,让更多人感悟端午节的魅力,要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比如在战“疫”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勇赴一线、日夜奋战;社区工作人员不舍昼夜、坚守岗位;志愿工作者不惧辛劳、无私奉献……战“疫”本就与端午节“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的内容不谋而合,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更是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磅礴力量。而这些,正是端午所蕴含的神韵与价值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爱国,是时代不变的主题。传承端午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理应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节日中蕴含的爱国与为民情怀激发出来,在传承创新中升华传统节日内涵,并将爱国变成一种涤荡人心的精神力量。(本网评论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