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丨让新民俗蔚然成风

石城县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客家人热情好客,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婚丧嫁娶、搬家乔迁、生日祝寿等酒席日益增多,送礼金额和酒席规模节节攀升。当地群众诙谐地把收到请柬戏称为收到“罚单”。有受访群众表示,左口袋进,右口袋出,互相攀比之下,人情和经济负担都很沉重,“可谁都不愿挑明”。

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人情攀比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越来越贵的人情往来让一些农民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据有关报道,2019年,很多农民的人情礼金支出仅次于食品消费,成为第二大支出,超过看病支出。整酒成风,负债成“疯”。在不少基层地方,好不容易攒点钱,推杯换盏又不见。

曾经的石城县,在“礼金负担”上也是有痛感的:一来,本是落后的山区小县。2010年,该县还被列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796元/人。二来,旧的礼金风俗繁盛如斯。尽管当地收入很低,送礼行为仍然存在攀比和就高原则,送礼金额和酒席规模节节攀升。然而这是个“死循环”,在礼尚往来的旗号下,谁也不愿当“只出不进”的冤大头。

新风起乡野,靠“人”来破局。退休老党员赖德水是石城县第一个在正式场合中提出“请客不收礼”的人:在给自己举办70岁寿宴时,赖德水在请柬里留下一句话:“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有人批评他“坏了规矩”,更多人夸赞他“带了好头”。此后,地方部门大力推进“党建+祠委会+乡风文明”治理模式,推动各村将“请客不收礼”纳入村规民约。于是,从请客送礼到请客退礼再到不收不送,从村规民约到干部垂范再到习俗养成……“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的新民俗,不仅劲吹“亲清”之风,更带来“链式效应”:风清气正的新民俗,涵养了新时代的乡风民风,涤荡着新时代的党风政风。

时移世易,如今的石城县,既保持了红白喜庆摆宴请客的传统,又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请客不收礼”渐渐成为客家石城代名词。

求治之道,先正风俗。古人云,“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中国是传统的熟人社会,规则建立于人情与伦理之上,血缘关系和儒家传统偏向于“重情抑理”。这些年,一个共识越发清晰:浩荡的优秀传统风俗文化固然要恪守,但氤氲其间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亦该摒弃。婚丧嫁娶,操办宴席当然并无不可,但如果奢靡成风、钱来钱往,这就变了味。乡村的全面振兴、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尊良俗、去低俗、废恶俗。说到底,良好的党风政风、淳朴的社风民风,最终,皆化为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温暖之风。

从“土土中国”走向“城镇中国”,民俗与时代一样,都在经历着迭代与重塑。让“情比礼重”的新民俗蔚然成风,把省出来的时间和金钱用在更好的地方,石城的“旧貌换新颜”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