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用好批评这一味“良药”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党员干部也不例外,尤其是部分走到领导岗位的“80后”“90后”,往往因为在“光环”下工作成长,较少听到提醒、批评的声音,导致心高气傲、妄自尊大,听不进劝阻、受不了批评,作风建设存在走弯路、开倒车的风险。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批评当作“良药”,看清自己、纠正自己,及时清除体内各种“病菌”“病毒”,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隐患”。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既在于始终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时下“老好人”思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有抬头之势,怕字当头不批评、一团和气伪批评、圆滑世故轻批评,归根到底是一种不讲党性、不敢担当的庸俗作风。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看不全,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全体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实事求是地“鉴人鉴己”,把“症结”摸清找准,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味“良药”,讲问题动真碰硬、指名道姓,提意见掏心见胆、实话实说,点要害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努力实现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双改进、双提升。

批评的目的在于使他人认识到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非批评本身,更不是打击。1939年秋的一天,毛泽东要前往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领导派出四名人员迎接,毛泽东见面便知来意:“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大家都笑了。后来这种“迎来送往”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没太久便销声匿迹了。党员干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分清主次本末,掌握分寸方式,将严肃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保持合适“水温”,避免“良药”中的某些成分“失活”。诚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要坚持言之确凿、恰到好处的原则,使批评说着在理、听着顺气、改着带劲。

让人批评才能意识到错误,自我批评才能改正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开展自我批评,根本动力来自党性,来自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摒弃思想顾虑,丢掉“鸵鸟战术”,不遮不掩、不藏不漏查找自身差距。同时,在集体“排毒”、帮人“开方”的过程中,也要克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作风,在批评别人时将心比心、就事论事,从别人批评中省察自己、受到警醒。此外,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仅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要正确对待来自别人特别是来自群众的批评甚至骂声,从而更好地检视问题、改进工作、服务群众。(刘司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