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鼓励更多马耳他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我们生活的世界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赢才能让人类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灿烂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基本历史态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通过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比如世界闻名的莫高窟,上面的壁画与彩塑存在除中华文化外的多种文明的影子,不同风格的壁画与独特的文字符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之美。这样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是文明互鉴、兼容并包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也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更加繁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并绵延至今的文明。在这个富有文化内涵与文化要素的文明中,许多独特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文化学者的目光。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其宏伟的皇家建筑与珍藏的珍贵文物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与灵感来源——中国风已然刮向了世界。除了越来越常见的外国人过中国节日外,还有融入中国元素的世界服装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再次复兴,都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明借鉴中华文化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更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百年来,中华文明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化,呈现出崭新的文明形态,并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着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使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交织叠加的全球性风险给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难度加大。然而,“即使科学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文明还会到达”,文明为化解人类危机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希望。这就是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对话交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弥合国际社会分歧、应对全球性挑战、化解人类危机构筑深厚的人文、社会和民意基础,以采取有效和一致行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时代的浪潮中,中国不断优化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文明走进来,同时对外创新发展方式,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文明走出去。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让文明交流互鉴开出美丽之花、结出香甜之果!(徐永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