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蔬菜大棚“爬”上山?看赣州宁都如何“点石成金”

今视频客户端讯 近年来,蔬菜产业与粮食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赣州宁都县探索出了开发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路子,让荒山变“金山”,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8月11日,“稳中求进@ 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江西宁都县法沙村的长龙大棚蔬菜基地。晴空之下,一排排蓝色大棚整齐排列,一片片绿色蔬菜青翠欲滴,折射出当地蔬菜产业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长胜镇法沙村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距离昌厦公路1公里。从公路上下来,车子沿着小山坡向前开,几分钟就到了蔬菜基地。

蔬菜大棚里,辣椒挂满枝头,芹菜散发特有香味……“这里原来是荒山野岭,到处光秃秃。哪里会想到,如今荒山变菜地,收成还出奇地好。”法沙村村民林贤荣今年70岁,在基地负责浇水、通风等工作,一个月有3300元收入。

近年来,宁都县在推进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基础上,探索向山要地的突围之路,让蔬菜大棚“爬”上山坡,不仅拓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也提高了低效山坡利用率,让荒山变“金山”,设施蔬菜“遍地开花”,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菜”。

“我们这荒坡地多为紫色页岩山地,利用率低,但紫色页岩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土质疏松透气,经土壤改良后,适合蔬菜种植。”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告诉记者,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把分散在群众手中的闲置和低效荒山丘陵集中起来,进行改造、综合整治、成片开发。

蔬菜种植,水源很关键。基地背靠梅江河,长胜镇采取“提灌”方法,将水引入大棚。同时,基地建设了蓄水井,以备收集雨水等。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帮助下,基地拥有定点扶贫饮水示范井3个,产业发展的水源有了充足保障。

长龙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于2021年9月建成投产,总投资4360万元,基地面积1385亩,建设大棚121个,大棚面积850亩,有种植户36户,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2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为法沙村集体经济带来68万元大棚租金收益。

大棚“爬”上山,荒坡变菜地。如今,宁都已发展山坡地设施蔬菜基地5000多亩,还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销路越来越广,探索出了蔬菜产业发展新路径,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作者:龚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