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以文化发展构筑中国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从十五个方面详细阐明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让文化强国建设构筑中国力量,发出时代强音。

繁荣文化内容,统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让文化浸润群众肌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是群众获取文化知识、了解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品格的重要渠道。无论是深入浅出的文学作品,还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艺术情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粮,也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

创新文化形式,统筹“网上宣传”和“网下舆情”,让文化传递向上能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警示标语、书本中不同题材的文学经典、视频里主播达人的三言两语、网页间不时跳动的新闻广告等等,都是文化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润物无声进入群众脑海,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阵地。网上网下一体发力、内宣外宣联动发展,都要以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为指引,引导规范文化传播,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持续唱响主旋律,激发向上向善正能量。

发挥文化功能,统筹“物质载体”和“精神文明”,让文化发出时代强音。文化需要通过物质载体表现,也要通过精神文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地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和文化印记集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传承和积淀,在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造文化内容过程中,不断加深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不断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命力和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时代强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力孕育于中国人民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于中国人民创造的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中,将在不断的导向、凝聚、教育、感染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构筑中国强大精神力量。(宛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