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出圈宜春争先 宜居之城温暖有度

10月13日,宜春市委宣传部、宜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宜春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健康宜春专场。发布人围绕健康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春市委、宜春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用心用情,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健康,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014075723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宜春答卷”。在宜春市委、宜春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健系统听令而行、闻令而动,数万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常态化防控阶段,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全面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和精准防控水平,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仅用9天时间就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39天时间实现确诊病例全省首个“清零”,做到了“零”死亡病例;2021年全年无新增确诊病例,并保持了连续755天无新增确诊病例;2022年面对国内、省内新一轮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以快制快,6次突发疫情均成功在一个潜伏期内实现了社会面动态清零,创造了疫情处置“宜春速度”。

微信图片_20221014075716

宜春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向记者介绍宜春卫生健康情况

2020年,宜春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2021年再获全省综合排名第一位,全市“平安医院”建设获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通报表扬;2021年健康扶贫三年攻坚任务圆满收官,全市51307名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先后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各类机构共266家,可提供婴幼儿托位12994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2.59个;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先行先试、提档升级,2012、2016、2019年宜春中心城区连续三轮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国家健康城市2019、2020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爱卫办表彰,2021年确定为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江西唯一国家试点城市,宜春市人均期望寿命从74.8岁提高到78.2岁。

十年来,宜春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92家,床位数达到3.68万张、执业(助理)医师1.15万人、注册护士1.45万人,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三级综合医院从1家增加至4家;基本公卫服务经费从2012年每人每年25元提升至84元;居民年人均诊疗次数从2012年4.00次提高到2021年5.01次。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服务,超过80%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稳定在95%以上。

这十年,群众就医便利明显改善。全市7家三级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9个县(市、区)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覆盖率为100%,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拥有3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立11个市级领先学科、14个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特色学科,完成21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5人成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2022年3月,市人民医院签约南大一附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9月二期项目顺利竣工运营,全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中心”建设,开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市域医疗服务能力,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这十年,宜春疾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2282个村(居)委员会设立了公共卫生委员会,初步建立常态化和应急动态管理相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人群免疫屏障趋于牢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传染病总体态势大幅度下降,麻疹、流脑、乙脑发病率下降到2021年零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从2012年1.55/10万下降到2021年0.3/10万。农村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2012年的26.58%上升至2021年88.11%。持续加大母婴保健力度,全市婴儿死亡率从4.87‰下降至2.9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8.82‰下降至5.43‰,孕产妇死亡率从15.45/10万下降至5.43/10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十年,宜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1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从1家增加到4家,编制床位3093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26人,其中省级名老中医50名。全市实现县级人民医院设置中医科及配套措施全覆盖,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实行“治未病”健康服务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分院达到8家,覆盖70%的县(市、区)。“中国药都”振兴工程上升为省级战略,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打造了樟树吴茱萸等4个中医药地理标志产品和系列名优中医药产品,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温泉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相融合,每年吸引大批旅客。(姚海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