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处暑养生宜滋阴润燥养肺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古语说“夏尽炎气微,火息凉风生”,这是一个凉热交替的季节,人体需要不断调节适应,调节不当则容易生病。专家指出,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养生防病应以滋阴润燥养肺气为重,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养生和防病。

640

养生顺四时而变

人的养生就是顺四时而变,因此处暑节气到来,人的饮食、运动习惯和情志调摄都要做相应调整。

在生活起居方面,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此外,处暑后天气日益干燥,主动饮水非常重要。饮水一次不宜大量、快速,要多次少饮。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或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用湿拖把擦地等。

在运动锻炼方面,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为大家推荐户外散步运动。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所以非常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但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仍较高,应注意防晒以保护皮肤。户外散步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保持六七十步最佳。可以走走停停,也可坐下休息片刻,切勿有疲倦的感觉,也不要走到气喘吁吁,否则会因气血过度消耗而适得其反。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建议饭后两个小时以后进行户外散步运动。不要饭后立刻运动,因为进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工作,如果饭后立刻运动,血液就不能充足地供给消化系统,从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在饮食调养方面,由于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因此此时节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被誉为“百花之精”。蜂蜜中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铁、钙等,尤其是果糖、葡萄糖,都可不经过消化而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是理想的营养佳品。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尽快入睡。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在精神调养方面,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总之,处暑节气是夏秋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人们应顺应自然,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式,增减衣物,舒缓情绪,增加休息,养阴护阳。

防病亦不可大意

对于身体较弱或有慢性病的人,在处暑节气之际,更要注意调摄养生防病。

适当增减衣物,不可过于“秋冻”

处暑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过早添衣,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四季养生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但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加棉”,“秋冻”也要有个“度”,既要坚持“秋冻”,又要确保不因受寒而伤身,该添衣时不添衣,而导致着凉生病,就违背“秋冻”的原意了。秋季养生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或是气候较暖和的中午,少穿一点衣服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或者早晚气温非常低时,就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应该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外“秋冻”还应因人而异,有一些不适宜秋冻的疾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病人、骨关节病患者、支气管炎患者等就更应当及时添衣了。寒冷、潮湿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从而使骨关节病症加重。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患者应从立秋开始就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温差变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处暑节气昼夜温差很大,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所以人们要注意强身防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受到这样的冷热刺激后,全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冠脉痉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发病概率增高。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注重保暖,及时地根据天气温度增减衣物,其次加强锻炼,预防感冒,建议在天气转凉时接种流感疫苗。还应合理服药,根据临床经验,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天气转凉后要及时复诊,适当增加服药剂量,切不要盲目轻易停药和减药,如高血压患者,要进行血压监测,按需调整药物。

严防蚊虫叮咬

进入处暑,天气转凉,却又不失温热潮湿,这样的气候为蚊虫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处暑时节是蚊虫活动的“旺季”,同时也是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蚊虫叮咬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疟疾,老百姓又叫“冷热病”“打摆子”,民间有歌谣,“八月谷子黄,摆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充分反映了疟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此外,蚊虫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

谨防消化外科疾病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 脾心痛是指上腹急性疼痛发作的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学中的轻症急性胰腺炎属该病症范畴。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的原因是酒精过量和胆系疾病(主要是胆石)。急性胰腺炎病变程度轻重不等, 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少数症患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以通腑祛邪为治则,西医以改善微循环、解痉、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为主。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后,为减少胰液分泌,避免病情加重,在初期患者不能进食,待症状缓解后,可听医嘱部分开放饮食。

胆胀(胆石症)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胆胀为肝胆系病证中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相似。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中医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为治则。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 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西医以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胆胀患者平时宜平卧或向右侧睡,如左侧睡时胆囊口朝下方,结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从胆囊落入胆囊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以减少胆汁排泄。发作期忌食油腻与辛辣食品,饮食以少吃多餐为宜。忌饮酒,少吃糖。要重视早餐,不吃早餐,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降低,与胆固醇的比例失调而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发胖者要注意减肥,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进餐后不宜立即睡眠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轻轻按揉右上腹部,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流畅。

肠痈(急性阑尾炎) 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中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治则,西医以抗感染及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急性阑尾炎伴穿孔、反复发作的阑尾炎,老人、儿童、妇女妊娠期发作阑尾炎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后应取半卧位,根据病情恢复进食。平素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勿嗜食膏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肠道功能受损而诱发本病。

总之,处暑时节,应参加健身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调心养肺,提高脏腑功能, 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使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调理饮食,注意卫生,以清淡为主,勿暴饮暴食,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能有效排除人体代谢产物,增强胃肠道功能,避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转载:中国中医药报 、南昌市人民医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