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胎儿期,脐带是子体从母体获得气血精微等营养物质的通道。从中医角度而言,脐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亦是调整人体疾病的最佳作用点,脐灸疗法即是重要体现。
南昌市第一医院针灸科将于2024年1月10日推出特色脐灸项目以扶正祛邪,强身健体。
一、什么是脐灸
脐灸又称“灸脐法”,总属中医外治法中的“脐疗法”,是脐疗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而确有疗效的代表方法之一。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脐部采用隔药或隔物等形式施以灸法,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药气渗透于经络,发挥药效,不仅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同时穴位受到刺激,从而增强临床疗效。
二、如何脐灸
脐灸前准备:
①脐灸粉:根据临床病症选用不同中药处方,将药物研制成细粉末,封装保存(每次取3g备用)。
②脐灸面团:生姜汁调面粉成面团,取约50g面团捏成面碗(外径约3.5cm,高约2cm),面碗中心处戳一孔(直径约1.2cm)。
③艾炷:将艾绒捏制成质地紧实的形似圆锥或圆柱体艾炷(底面直径约 1.2cm,高约2cm)。
具体操作:
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将面碗放置脐上,调整固定,使面碗中孔正对于肚脐之上,取脐灸粉填满中孔,上置艾炷,连续施灸5-7壮,约1-1.5小时。
灸后用医用胶布封住药粉,嘱患者隔日自行揭除,温水清洗拭干。成人施脐灸约为1.5小时,隔天施灸,8次为一疗程;7岁以上患儿约1小时,隔天施灸,6次为一疗程。
三、脐灸的临床适应症
目前脐疗法已被单独或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室,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因其穴位定位简单、准确、便于操作、安全、毒副作用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保健、美容等领域。临床最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失眠、便秘、腹泻、汗证、肠易激综合征等。
四、脐灸作用
1、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症。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注意事项
1、施灸前后3天宜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质食物,如鸡蛋、大豆等;
2、灸后封脐,不可立时饮水,2小时后可饮温水;
3、施灸当天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同时嘱患者注意腹部保暖;
4、若灸后出现口干、咽痛、耳鸣等热象,多为灸量过大导致生热动火,宜配合雀啄灸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5、在施治之前,应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并询问药物过敏史,孕育及胎产史,避免药物过敏反应。孕妇宜慎用或禁用脐疗,有麝香等堕胎或大辛大毒药物更当慎用或忌用。
6、脐疗药物常具刺激性或温热性,应用时间长会出现局部皮肤发痒、灼辣,甚至发生疱疹、溃烂。因此贴敷药物剂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小儿皮肤嫩薄,提倡间歇使用,每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如皮肤发生水泡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外涂龙胆紫溶液。(南昌市第一医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