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暴露是指一系列基于屏幕的久坐行为,包括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及使用智能手机等。适度、时长合理的屏幕暴露对儿童成长有积极作用,但时长过度及不恰当的屏幕暴露对青少年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暴力或攻击性行为、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抽动障碍、肥胖、视力受损、睡眠不足、不良的身体形象和学习成绩下降等,同时也易使青少年儿童产生负性情绪,影响青少年儿童乃至成年期的身心健康。
屏幕暴露时长现状
全球范围内屏幕暴露过多已成为普遍现象,我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团队研究发现,有24%的儿童在1岁以前开始接触屏幕,76%的儿童在2岁前接触屏幕,3岁儿童中,高达78.6%的儿童平均每天屏幕时间超过指南标准。充斥电子产品的儿童成长环境带来的过度屏幕暴露影响正愈演愈烈。
儿童过早、过度屏幕暴露的原因及反思
研究显示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呈相关性,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主妇一人照看等家庭中的青少年儿童每天屏幕暴露时间更长,简而言之,家庭养育环境越差,屏幕暴露时间越长。这是由于孩子对父母是天然依赖的,往往第一个给孩子接触屏幕的人也是父母:
孩子不吃饭,父母诱导孩子“边看电视边吃”;
孩子玩亲子游戏,父母忙于工作,“现在忙,自己玩下手机”;
孩子闹腾,“给你给你,自己刷短视频,别吵了”;
更有甚者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外放声音刷短视频或打游戏。
以上种种现象,在于部分父母陪伴的缺失、屏幕时间未控制及教育方式的懈怠导致孩子过早、过度屏幕暴露。
使孩子过早通过电子产品接受大量短频快信息,大脑过早的获得简化信息刺激与感官满足,形成一定成瘾性,间接造成青少年儿童过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老大难问题。
正确的儿童屏幕暴露时长管控
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建议2岁以下儿童避免接触屏幕,2-5岁儿童平均每天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接触各类媒体;2-5岁的儿童,每天可以有不超过1小时且高质量的屏幕使用;5岁以上儿童,建议每天不超过2小时。我国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建议3-6岁儿童视屏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结合相应指南建议及专家团队相关研究,儿童屏幕暴露管控相关建议汇总如下:
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屏幕暴露;2-5岁儿童每天累计屏幕暴露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且最好是高质量的、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屏幕内容,建议父母陪伴参与;5岁以上也应尽量避免长期屏幕暴露,娱乐性视屏时间单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应超过2小时,时长越少越好;
避免孩子做事时进行屏幕接触,例如边看电视边吃饭、边睡觉边刷短视频、边散步边玩游戏等等;
建议家长陪伴式参与儿童屏幕暴露的早期干预
屏幕暴露的干预措施包括减少主动和被动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互动与陪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认知疗法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屏幕时间与儿童屏幕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如果父母屏幕时间增加,儿童的屏幕时间将会增加。以下是家庭参与式的屏幕暴露干预建议:
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按照不同年龄屏幕接触时长控制儿童屏幕时间的同时减少自身的屏幕时间;增加青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画画、阅读、羽毛球、乒乓球等户内外亲子活动,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
避免在黑暗环境中玩手机,与孩子一起建立关灯后不接触电子屏幕的习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房避免放置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避免边睡边观看电视等习惯;父母手机避免下载游戏或者设置儿童模式,尽量让孩子接触屏幕时接收到的是科普教育等有益内容。
青少年儿童长时间屏幕暴露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管控干预,将屏幕暴露的影响从负面转为正面,离不开家庭养育环境的优化和大众意识的提高,去“电子保姆”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及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