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下乡 “计划”先行

赣南的三月,郁郁葱葱,暖风习习。

我们来到离南昌近500公里的赣南寻乌县,观摩该县“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见面结对仪式。

雨过天晴的寻乌,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处处见景,让人更加喜爱这南国的春天,更加感叹“老区不老,风景这边独好”!

王艺璇是中宣部驻寻乌县长宁镇三二五村第一书记,她在给文化导师们介绍情况时,一口一个“咱们寻乌”“咱们村”,早已融入到当地的乡村生活。

王艺璇说,这些年,赣南和村里之所以变化如此之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按照对口支援的计划,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才有了“一年一个新模样”。

“计划”二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三二五村”村名也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同“科学计划”“广泛调研”有着深刻渊源的好名字。

三二五村,因纪念1928年3月25日寻乌“三二五暴动”而得名。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开展社会调查,并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今年是寻乌调查95周年,为大兴调研之风,推动基层工作创新,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江西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

如今,新闻、宣讲、文艺、非遗导师等400名导师,陆续深入对应的100个县(市、区)召开见面会,并同当地文明实践中心正式结对。见面后如何见效?下乡后如何下沉?结对后如何开花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清晰,才能行有所指、干有所向。导师下乡计划,首要的就是发扬唯实求真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我们导师下乡,要有‘大干一场’的志向,但不能有‘大干快上’的冲动,而要尽可能充分地调研了解当地情况,深入谋划‘年度规划’和‘月度计划’,适销对路提出方案,循序渐进精准指导。”寻乌的导师们把制定计划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任务,并且完成了细化方案,列出了具体的导师“任务图”和指导“时间表”。

派往全南县的新闻导师邹艳红等同当地一起建成了“文化导师工作站”。他们在讨论“四个100”文化导师年度工作计划时说:计划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严密的论证和反复的衡量,既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削足适履”,而应该“量体裁衣”,做到吃透上情、贴合实情、顺应民情。

“我们导师下来了,就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找到有人气的人来组织活动、大家感兴趣的事来作为活动、群众愿意参与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更好地‘激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派驻西湖区的文艺导师郑璐说道。

派驻万载县的宣讲导师傅慧平与导师们在当地分别带了5名徒弟,并颁发了“拜师证书”。他们在商定年度计划时说:“我们要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抓住基层文化骨干培养这个关键,一方面,要扎根当地,积极发现当地文明实践员以及本乡本土各类多才多艺的能人、热心人,真正把他们的力量和作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广泛对接,发挥导师的联络作用,变‘一个人’为‘一个团’,把各方面的好资源引流过来,为我所用。”

“非遗导师下沉指导,要制定计划,讲究方法和章法,认真思考如何推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注重把当地其他非遗传承人团结起来,多从群众视角考虑问题,真正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有活力。”非遗导师沈海晖说。

“我们制定导师下乡计划,既要‘跳一跳’,又要‘够得着’,要立足县情实际的前提下增加一定的挑战性,不能‘忙活一阵子,回到老样子’,而要顺应基层减负要求,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实干清单’。同时,要用好短视频和评论等载体,讲好导师下乡故事”派往宜丰的新闻导师熊婕霓如是说。

目标指引方向,方向凝聚力量。计划明确,才能引领行动;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只有咬定目标不放松,才能心无旁骛往前冲。(晏承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