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喜庆气氛在元宵节又达到一个高潮。今年元宵节,江西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景点、商场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但很多人不知道,舞龙表演用的龙灯,很多都是出自南昌青云谱城南村的城南龙灯。城南村做龙灯有着700余年的历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龙灯生产基地看看。
▲在城南龙灯大楼的三楼,工人龚小红正聚精会神地做龙头。
传统工艺不断精进
2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博学路的城南龙灯大楼。刚进一楼大门,记者就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往货车上装货。龙灯被拆分成龙头、龙身、龙尾等不同部分进行包装发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告诉记者,春节和元宵是龙灯最紧俏的时候,近两个月已经卖了100多万元的龙灯。
据史克滨介绍,用传统的手法和工艺制作一条龙灯,一个人需要做一个月;而采用工厂流水线分工合作的方法,不同的工序分别让不同的工人来做,40名工人一天能做20条龙灯。为了使龙灯制作更快捷,厂里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多道工序在内的专业化制作。
城南龙灯大楼的三楼是城南龙灯的流水线所在地。工人龚小红专门做龙头,记者看到她时,她正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工作。龚小红做龙头已经有五六年了,对于她来说,做龙头已是轻车熟路的一件事。她告诉记者,做龙头最重要的就是要平整,贴龙衣最难,一定要平。龙头是一条“龙”的脸面,褶皱了就不美观了。龙眼也不能放歪,不然就会缺乏神韵,没有龙的威风。在流水线上,她每天能做四五个龙头。
传承不忘创新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当中还有两名头发花白、上了年纪的阿婆,她们负责做龙尾。原来,由于近期龙灯的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她们被临时请来帮忙。
刘阿婆今年73岁,虽然做龙尾要用针线手工缝制,但她眼不花,手脚麻利,和另外一位阿婆一天能做20多个龙尾。
记者了解到,用传统工艺做龙灯,主要材料是玻璃钢和竹子,扎龙头的绳子则是用纸做的,不仅耗时长,成本还高,一条18米长、9人舞的龙灯,用传统工艺做出来至少要上万元一条,贵的要两三万元。而用现代工艺制作龙灯,最低的价格仅一千多元一条。“传统工艺的龙灯,因为制作时间长、价格贵,现在已经没有市场了。”史克滨告诉记者。
作为南昌民间工艺大师,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谢郭锁平常除了在大楼里的工厂流水线上做龙灯,每天还会在大楼的一楼自己的“地盘”捣鼓一下,锻炼一下自己的传统手艺。“这种传统的手艺要一直传承下去,不能生疏。”谢郭锁告诉记者,他还经常帮别人做些小动物,比如蜘蛛、小猪等,用的都是传统工艺。
传承不忘创新。史克滨大力研发“彩带龙”,相比传统的动辄七八个人舞长达18米的龙灯,“彩带龙”可以一个人舞。由于方便健身锻炼、售价低,“彩带龙”目前已经风靡全国。
史克滨告诉记者,他在南昌县小蓝工业园开办了专门生产“彩带龙”的工厂,2022年,城南龙灯的“彩带龙”一年的销量就有1万多条。
城南龙灯走向世界
早在2008年,城南龙灯已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几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城南龙灯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最早出口的城南龙灯是用竹骨架制作而成的,在运输过程中,因海关检疫不符合要求,很多都被退了回来。史克滨绞尽脑汁,不断试验,最终发明出塑料骨架,顺利将一条条龙灯送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月31日,史克滨拿到了他设计的龙头塑料骨架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未来,城南龙灯走向世界的路将更加宽广。”史克滨说。
2月1日,史克滨在他的视频号里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为爱尔兰籍的南昌“洋女婿”大卫来到城南龙灯学做“彩带龙”,还学习了如何舞动“彩带龙”。
城南龙灯走向世界,不仅见证了城南龙灯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