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锦旗,我盼了整整七年啊!”3月17日清晨,在修水县庙岭乡信访接待室里,78岁的村民徐福山颤抖着将绣有“为民办事 清正廉洁”锦旗交到乡党委书记郭元华手中。这位曾因知青家属身份信访七年的老人,此刻眼角泛着泪光。这场简单的仪式背后,是一场跨越七年的信访难题化解历程,更是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信任重建的生动写照。
徐福山是上世60年代跟随父亲从修水县城下乡的知识青年,晚年因户籍迁移、档案缺失等问题,未能享受到相关补贴政策。自2018年起,徐福山多次向乡、县两级反映诉求,但因政策调整、证明材料不足等,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每次听到‘按现行政策无法办理’的回复,心里既无奈又失望。”徐福山回忆道。
2024年,庙岭乡党委、政府结合修水县政协推行的“有事先商量”基层协商机制,将徐福山案例纳入重点督办清单。“徐福山下放之前在修水县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过,只要找到了当时他在修水县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过的相关资料,符合申请条件,可以通过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申请相关补贴。”修水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解释。“四包一”责任领导、修水县庙岭乡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涂倔强牵头成立专班,多次陪同徐福山前往县人社局、档案馆等部门,梳理历史档案,并多方打听最终联系到了徐福山下乡前在建筑工程公司任会计的公司职工李小华,最终找到了相关资料档案。“老徐,我们找到了!”当涂倔强等人敲响徐福山的家门,把内有“徐福山”三个大字且泛黄的修水县建筑工程公司花名册档案复印件送到徐福山手中时,他瞬间红了眼眶。
这一案例的解决,离不开庙岭乡干部的角色转变。分管领导乡党委副书记胡维坦言:“过去少数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但如今我们更强调‘主动对接、全程陪同’。”这种变化,与修水县近年推动的信访工作改革密不可分——通过“协商议事平台”与民情信访室联动,2024年庙岭乡全乡化解矛盾200余件,信访量显著下降。问题解决后,徐福山主动撤回了所有信访材料,并主动加入乡里的政策宣传志愿者。
“锦旗不仅是感谢,更是对政府重信守诺的认可。”庙岭乡党委书记郭元华表示。这场跨越七年的信任重建,不仅是一个信访积案的圆满收官,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乡政府大楼上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几个大字上,徐福山哼着父亲当年教的知青歌谣步履蹒跚渐渐走远,留下的不仅是一面锦旗,更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温暖注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