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广大有娃家庭暑期“看护难”的问题,今年暑假伊始,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包括南昌在内的全国多地随即付诸行动,宣告“官方带娃”时代正式到来。
眼下,秋季开学将至,南昌市各中小学的暑期托管服务陆续结束,意味着第一届“官方带娃”已近尾声。暑期托管开办得如何?记者为此走访了相关中小学校和社区。
▲新建一小的校园内,小学生们跟着体育老师一招一式地练着武术。
▲美术课上,老师认真指导学生画画。
▲孩子们在上音乐课。
▲温馨的地铁暑托班
▲南昌二十三中的“志愿小屋”
多方出力解决“看护难”
提供暑期托管服务的,除了担任“官方带娃”主力军的学校,还有不少社区和企业,它们纷纷结合自身能力试水暑托服务。
在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工作的邬华、应文洁膝下育有一子,今年5岁。夫妻俩均在公共交通重要岗位上工作,经常抽不开身陪儿子。暑假期间,企业与幼儿园合作开办暑托班,为他们解了心头之忧。“儿子告诉我,在地铁职工暑托班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心,我和妻子对此感到非常满意。”邬华直言,企业开设的暑托班让他们“上班放心,下班舒心”。
高熙辉在南昌轨道交通集团集团质安部工作,前段时间其父母、妻子均在外地,家中孩子无人照料。这事本让他头疼不已,好在企业开办的暑托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暑期结束,家人就回来带娃了,我也希望能抽出时间来好好陪陪儿子,不能完全依靠外面的托管班。”高熙辉说。
该集团工会副主席韩昳介绍,这是公司开设暑期托管班的第三年,开班前特意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了解广大职工的需求,最终确定开设3至6岁学龄前阶段暑期托管班,并把孩子按年龄分为小班和大班,每班25人。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玫瑰城社区开办的暑托班,社区工作人员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场地,让辖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实现托管。“服务对象是6至12岁的孩子,时间是上午、下午各两个半小时。”社区主任廖莺介绍道。
廖莺告诉记者,暑托班以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向家长们免费提供,同时,在有专业师资的前提下,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充实托管班的师资队伍,“我觉得来年还会按照这个模式办下去,在课程内容上还能再打磨打磨”。
教师辅导让孩子暑期学习“不掉链”
论起“官方带娃”的能力,最为专业的莫过于学校。在“双减”政策之前,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就结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在南昌市青山湖区青山湖社区和校内先后开办了暑托班。
“家长普遍向老师反映,孩子一放假就被手机‘套牢’了,而家中带娃的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管不住孩子。”该校教务处助理乌海丽告诉记者,该校7月5日在青山湖社区开办了公益性质的“志愿者小屋”,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提供暑托服务。
记者昨日在尚在开办的“志愿者小屋”看到,中小学生们正端坐在座位上自习,值班老师坐在学生一旁解答相关问题。
“暑期是劳逸结合的学习时间段,一张一弛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班老师郭佩认为,暑托给了学生们一定的学习节奏,不至于在暑期最后几天里变成“赶作业族”。
“准初二学生”聂侯睿毅正安静地抄写英语单词,家住青山湖社区的他对“足不出户”的暑托服务十分认可:“平时姥姥、姥爷带我居多,在这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会的还可以及时问老师,我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在结束上午暑托班的学习后,聂侯睿毅会约上好友,下午一同去环湖骑行,“现在疫情防控下,不能像往常一样出远门游玩,在这还有伴一起学习和玩耍,挺好”。
校园内,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106名中学生则成了第一届“官方带娃”的受益者。
“从7月18日到8月20日,106名学生在校内度过了没有手机作伴的暑期生活。”乌海丽告诉记者,平常学生们在有空调的教室里认真学习,还会定期前往校园内的“知黍园”农场开展劳动教育,打理农场,采摘瓜果蔬菜。
轻松暑托班的构成要素是“音体美”
这个夏天,南昌的不少校园没有往年的静谧,教室传出的不是阵阵读书声,而是欢快的歌声,操场上则是中气十足的呐喊声和“咚咚”的拍球声。
“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在南昌市新建区第一小学,邹老师的双手在琴键上飞舞,同时领着孩子们合唱经典儿歌《郊游》,身处走廊的记者不禁被这乐声吸引。
不同于以往正式的教学工作,暑托期间的邹老师感觉暑托教学更为轻松,这让她也有了“减负感”。“没有平常上课拘谨的氛围,我和孩子们以唱得开心为主,我还会让他们分小组唱,多形式用音乐活跃他们的学习生活。”邹老师说道。
操场上,两位体育老师分别带班上起了篮球课和武术课。“嘿!哈!”小学生们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练了起来。
“平常上体育课也比较‘公式化’,比如多跑圈、做体操。上暑托班,我想做点创新,让孩子们在武术运动之余,感受民族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潘老师说。
“暑托班的一周课表上,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影视各有2节课。”该校校长熊勇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过一个轻松的暑期,学校在设计暑托班的课表时,让“音体美”成为课表上的主打课。
谈及书法课,熊勇打开了话匣子:“见字如见人,可是现在孩子写硬笔书法大不如前。练习书法需要长期训练才见效,所以我就要求暑托班开设书法课。”语文老师出身的熊勇向记者说道。
令熊勇等教师感到欣慰的是,早先暑托班报名的家长不过140人,开班一周后便涨至180人。“暑托服务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校方在摸索,家长也在观望,但作为‘双减’主阵地的我们,有信心把这项实事办好。”熊勇说。
后续相关政策要及时跟上
7月15日,南昌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各校结合实际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后,吹响了第一届“官方带娃”的号角。记者从南昌市教育局义教科了解到,截至目前,南昌市共有131所学校(含托管机构)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参与学生达9891人。
第一届“官方带娃”的试水之举可圈可点。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各校提供的暑托服务水平不一,但对于这近万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而言,这样的托管却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安心、可靠的别样暑期。
暑托服务作为课后服务的一种,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无疑是领头羊。“第二届‘官方带娃’的报名学生和家长会不会更多?学校相关经济负担以及师资暑期调配平衡该如何解决?”在记者采访时,不少老师抱有这样的疑惑。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学校教师刘丽。
“从以往的实践看,课后托管虽然有效解决了‘三点半’‘四点半’难题,但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经费补助含糊其词。”刘丽说,根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新要求,课后服务成本显然要明显增加。
刘丽认为,有必要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并增加地方相关开展“课后托管”的预算,避免同一地域多个辖区不同的收费标准。
“省级层面要制订好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确保经费到位。”刘丽说,只有后续相关政策及时跟上,学校才会放心配足配齐教师,“5+2”的课后托管、寒暑期学校托管才能真正成为家长放心、教师乐意、学生受益的民心工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