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要回答好“三层设问”

12月11日,第六届博鳌旅游传播论坛将在海南博鳌亚洲湾国际大酒店举办。据了解,该论坛将以“守正创新、融通中外,传播文旅好品牌”为主题,邀请旅游、文化、体育和媒体界引领者、行业专家、知名代表共同深度探讨文旅品牌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文旅融合”是个热门话题,几乎每个地方,大到全国著名景区,小到刚开发、刚培育的景点,都在围绕文旅融合做文章。毕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可以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

可是,同样的文字,可以码成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文旅,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文章。有的文旅融合文章,就做得很大气,让人有站在历史之巅、俯仰间皆人生至理那样大开大合的境界,比如长城,比如运河。有的做得很委婉,让人有站在小词短令之中、顾盼间皆家国旧事那样云卷云舒的情怀,比如拙政园,比如天一阁。遗憾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文旅融合文章做得不伦不类,像夹生饭,又似拉郎配,“融”得不像样,“合”得没意思。

笔者以为,真正好的文旅融合,要回答好下面“三层设问”。

首先,我是谁?一座山,或是一泓水,都有名有姓,都有异于他人的地方。这种“名”和“姓”,这种异于他人的地方,就是特色,是别的地方欣赏不到,或是较少欣赏得到的,就是游客来此一游的目的。词典里说,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比如泰山庄严的“封禅文化”、故宫浓厚的“皇家风范”、西湖丰富的“文人遗存”、敦煌灿烂的“莫高窟艺术”,以及边关悠扬的“出塞曲”、江南伤感的“杨柳岸”,在别的地方几乎找不到。这就叫“显著区别”,这就叫“独有的”,这就是“我是谁”最好的回答。

明白“我是谁”,才能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恰如其分的保护与开发。

其次,我怎样?见客人上门,先主动自我介绍,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人与人之间尚且如此,景区与游客之间更应如此。这其实,就是景区如何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让人暗自赞同,不突兀,不勉强,不牵强。好的文宣,是一个景区,尤其是新兴景区最应重视的软实力、硬底气,把属于自己的故事,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编印相关介绍手册、挖掘民间故事、创作文化产品、冠名文化类比赛、拍摄微视讯等,集文字、图画、视听各种盛宴于一体,立体式推出、饱和式轰炸,让人在文化的浸染中,了解“我怎样”,接受“我怎样”,喜爱“我怎样”,推介“我怎样”。

明白“我怎样”,才有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的底气,才有海纳百川的勇气。

此外,我何往?知其来者,知可追;知其往者,知可达。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要面临自己今生往哪里走这一重大的命运选择。慢慢长大后,心中有理想,有追求,就会有前行的不歇动力,就会有在三岔路口不迷路、不走失的能力。景区同样如此,没有亘古不变的景色,没有永恒如一的审美,下一步该怎么走,是一个景区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永远的进行时,永远的企划书。在一些景区,我们常听到个别游客抱怨:“十年前是这样,现在怎么还是这样?”如果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打造景区、丰富景区、装扮景区,我相信这样的抱怨一定会越来越多,随之游客会越来越少。毕竟时代在变,审美在变,山川地理、日月星辰也在变。

明白“我何往”,文旅融合文章才会越写越好,文旅融合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曾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的雒树刚说:“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这,就是文旅融合的意义所在。融合,不是合并,不是强行捆绑,而是水到渠成的“势”,是天作之合的“美”,是回答好“我是谁”“我怎样”“我何往”这“三层设问”的必然结果。

(南城县委宣传部 揭方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