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时评:把书放进生活里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阅尽人间繁华的季节,我们迎来第28个世界读书日。

疫情之初,网上曾流传一张照片。武汉方舱的一位“读书哥”半靠床头,读着一本厚厚的书籍。在纷扰的环境里,他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传递着平静的力量。阅读能致静,也能致深、致远,让我们突破身心与时空的束缚,获得自由与能量。5年前,笔者重拾纸书,不管多忙,也不计读多读少,努力保持每日阅读。“生活化”阅读带来最深的体验,是在某一瞬间、某个处境,突然带来“哇哦,原来如此”的触动。

阅读带来高密度思考。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打造而成的机器,虽然取代了人类部分传统价值,但技术却无法创造知识,更无法替代人类的认知能力。“思考力”,恰恰又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要提升“思考力”,就是要刻意锻炼大脑的“思考肌肉”,主动提升“思考密度”,而书籍便是最好的养料。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反观自身,看似每天都链接着“大千世界”,便捷地获取诸多信息,但真正内化为知识的,却少得可怜。阅读可以避免“碎片化”获取,通过对一个主题的深入,由此及彼的串联,架构起自己的“知识树”,在高质量的知识获取、高密度的思考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储备。

阅读带来高价值回报。读一本书,投入一点金钱和时间,带来的回报是无价的。作家海伦·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一本书,能让人从“狭隘”驶向“宽广”,很重要的一点是能拓宽体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烈火与战斗的淬炼中,体会至坚信念;读《飞鸟集》,在哲理和诗意的徜徉中,增厚人生智慧;读《悲惨世界》,在善与恶的较量中,得到灵魂升华;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在恐惧与卑微的直面中,感受生命张力。很多人觉得,一本书读完就结束了,事实上,把书读完恰恰是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真正读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阅读本身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实践,这是在影响自己;还可以通过输出,影响自身之外的更多人。

阅读带来高质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运关乎国运,所以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书改变命运,所以才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的劝勉。在战争时代,纸笔可以成为“冷兵器”;在和平年代,阅读可以提升“软实力”。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最终还是需要落小、落细、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当一个人拥有阅读的习惯,他就相当于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他会懂得珍惜时间、取舍交际,只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书籍,把更深思考留给自己,把更好榜样留给子女。那些读过的书,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人生的改变,但却能潜移默化地涵养品格,塑造气质,改善生活,成就人生。以每个人的人生改变为原点,借由无数国民,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书香致远,卷墨至恒。让书籍走出尘封的书架吧,走入我们的生活里。通过阅读,读懂生活、读懂人生。(林盈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