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国之方略,厚泽赣鄱。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心系这块红色的土地、牵挂着苏区人民,2012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推动下,国家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八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倾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感恩奋进攻难关,担当实干促振兴,苏区群众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苏区振兴发展实现大跨越、迈上新台阶。
民生优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苏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柏油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走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好一派“富村山居”图景。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拦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曾是村里贫困的写照。乘着苏区振兴的东风,潭头村先后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红心柚基地及“一村一品”种养合作社等产业项目,全村所有贫困户全部入社,并陆续摘掉了“穷帽子”。2017年,潭头村整村脱贫退出,从贫困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
民生优先,还历史欠账,是苏区振兴的一道“必答题”。沐浴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阳光雨露,铭刻着中央各有关部委的鼎力支持,我省感恩奋进、抢抓机遇,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八年来,赣南苏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红土地上的民生之变可触可感——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原中央苏区1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累计减贫234.8万人。其中,赣州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94.88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82万人。
突出民生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升级、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突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9年苏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2011年相比全部翻番……苏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补齐短板,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苏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愈加稳固
6月5日,赣深高铁江西段境内的首个特长隧道——位于信丰县和全南县交界处的黄柏山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赣深高铁重要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赣深高铁是京港高铁的重要一段,在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是连接赣南、粤北地区的一条经济大动脉。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后,赣州到深圳只需要2小时,对加快老区与特区之间要素、资源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赣南苏区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赣南苏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为红土地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八年,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昌赣客专、昌宁高速等一批交通项目建成运营,苏区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赣州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峡江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能源水利项目建成投运。目前,赣深高铁和兴泉铁路正在建设之中,长赣高铁开工在即,赣广高铁、瑞梅铁路规划正全力推进,不久之后,赣州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城市。
基础设施短板的补齐,助力赣南苏区从开放“末梢”跃升为开放前沿。
5月16日,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一列编组42辆,满载着灯具、3C类配套产品、生活用品等上百种产品的中欧班列由赣州国际港出发,驶向德国杜伊斯堡。这是国务院在2019年底批复同意设立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后,开行的首趟跨境电商班列。
近年来,赣州市大手笔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赣州内陆港建设成效明显,赣州铁路国际集装箱货场获批临时口岸对外开放,赣州综合保税区通关运行。目前已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0多个国家24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
以开放促改革、促振兴,进一步激发振兴发展动力和活力。如今,赣州市正紧紧抓住国家批复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天优势,努力打造成为江西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
八年革故鼎新,八年沧桑巨变——
2019年赣州、吉安、抚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11年的2.6倍、2.37倍、2.03倍,财政总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2.69倍、2.54倍、2.13倍。
扬优成势,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增强振兴发展“造血”能力
6月2日,20个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落地赣州市章贡区,总投资达80亿元。项目落地、人才集聚,将进一步完善赣州数字经济产业链,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曾经深陷“谈起农业大半天,谈起工业一支烟,谈起金融不沾边”尴尬的赣南,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正在茁壮成长。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苏区振兴,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而产业则是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
八年来,我省紧抓政策叠加“机遇期”、振兴发展“黄金期”,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苏区资源禀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苏区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赣州稀土资源丰富,素有“稀土王国”美誉。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
今年初,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在赣州挂牌成立。以全球视野吸引凝聚优秀创新人才,构建稀土勘探、开采、提取、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的全链条集成创新体系,大幅提升赣南苏区的稀土科技创新能力。
在苏区政策政策的孵化下,经过8年的不断累积,赣州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两城两谷两带”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75%,首位产业集聚度达46.1%,稀土和钨、南康家具产业跃升为千亿产业。
近年来,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赣州、吉安、抚州高新区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国家级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落户,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苏区集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回首来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巨变;站在新的起点上,苏区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