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谈丨说好“群众话”是一门必修课

近日,各地新招录公务员工作都已进入尾声,一批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三门干部”即将走上基层岗位。“三门干部”大多数学历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干事冲劲热情高,但也存在阅历浅、经验少等短板弱项,想要在基层广阔天地有所作为,首要的就是说好“群众话”。

在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之下,许多年轻干部充实到了基层,为基层干部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是因为没有走入群众当中,观念上、情感上还有很多不适应,会感觉“学无所用”。正所谓,“语必关情方入脑,话须通俗才传远”。做好群众工作,从沟通交流开始,从说好话开始。把话说好了,话匣子打开了,基层成长之路才算真正开启。

说好“群众话”,才能和人民群众话语相投、思想相通。那么,很多年轻干部也会问,什么样的话是“群众话”。其实,“群众话”很简单。一是要说“大白话”,先让群众听得懂,才能继续交流下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有很多政策要执行,这些政策大多是文件里面的,如果只讲“官文”“官话”,不能将书面语言翻译者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群众很有可能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那么不管是开展调研还是宣讲政策,都会面临诸多交流障碍,反复说、重复讲,群众还是听不明白,不仅多费口舌,还会让政策执行大打折扣。

二是,要多讲“方言”。年轻干部在大学里讲的是普通话,而一旦进入基层,则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方言土话”。如今,虽然普通话已经普及,但是大多数农村百姓,还是习惯讲“土话”,这对于外来的年轻干部来说,是一道沟通考验。年轻干部讲普通话,虽然群众也听得懂,但是群众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会让整个沟通陷入一个吃力而尴尬的局面,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隔阂。群众长期养成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年轻干部只有努力花心思去学好这门“方言土语”,才能让群众工作更加便捷、接地气,交到更多的农民朋友。

三是,要多说“心里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基层是与群众打交道的地方,是练兵场,而不是镀金的地方。因此,年轻干部“墩墩苗”,必然要跟群众保持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土地和种子关系等密切联系,要多多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同饮一壶茶,始终保持一份真挚的爱民为民情感;要多说心里话、实在话、百姓话,对群众关心、反映的事情做到上心、操心、尽心,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来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看,不遗余力地解决民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细节,与群众建立无话不说、心心相印的共情场域,真正做到进得百家门、知道百家事、解决百家难、赢得百家心。

说好“群众话”是一门必修课。年轻干部必须摒弃“书生气”,摒弃“骄娇”二气,主动扎根基层到群众中间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扛起担子,少一些官腔套话,多一些质朴真话,学一些乡话土话,聊一些家常琐事,多一些田间地头,做一些分内温情,用群众语言“开道”,走好群众路线,在基层发光发热。(李晓玲 陈明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