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评丨也应给品质生活服务减减“码”

一“码”当先,一“键”办结。网络信息时代,搭载信息技术服务上了网,提升办事效率,畅通服务模式,给现代生活带来全新便利与体验,也丰富文明生活的品质与层次。然而,也有不少网友表示遇到过强制扫码,甚至有网友提到如果拒绝扫码,要么遭受冷遇,要么无法享受服务。

“码”服务于“人”,当“码”成为生活“必选项”,势必会造成困扰和麻烦,无疑与科技改变生活的初衷相悖,也脱离了“码”上品质服务的本质要义。

“码”须有度,过犹不及。“码”来“码”去,叠加成一种无谓的负担,也存在风险隐患。从购物到娱乐、再到停车缴费等日常生活场景,“码”可谓无处不在,无形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扫码泛化和滥用,不乏少数以“码”夹带私货,推广游戏、小程序等商业软件,也隐藏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风险,侵犯消费者信息知情、个人隐私等合法权益。故此,当扫码束缚生活手脚,甚至存在违法风险,难免成为品质服务“绊脚石”。

信息赋能服务提质增效。重在发挥信息“跑路”优势,贵在缩减办事与服务时间,让消费者和群众享受到快捷、规范、高效、方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当“码”围困成生活的“牢笼”与栅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和消费的束缚与捆绑,显然适得其反、南辕北辙。所以,给扫码念好“紧箍咒”,让“码”减减负,让市场消费与群众服务更加高效,释放“人”自由度,找准“码”与服务的边界感,必然也会拉动市场经济活力的提升。简而言之,若消费或服务被“码”膈应,那么就会失去一笔生意。

诚实守信、平等自愿是服务品质的原则要求,也是市场经济遵循的价值取向。技术引领生活,也在潜移默化改变服务和消费模式路径,当扫码变味走样沦为负担,难免存在消费者与群众“被自愿”“被同意”的隐形“霸王”条款,诸如下载各种连接、程序和游戏,“被主动”接受一些条款成为“韭菜”。从这点出发,给品质生活减“码”,本质上还是一道法治课题与治理考题,考验相关部门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维护法治文明、平等自愿、公开透明的绿色服务生态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准绳不成圭臬。扫“码”服务最终目的服务于人,莫让“人”被“码”压倒。提升服务品质,持续增进群众生活体感和满意度,还需给“码”降温瘦身,控制在合理和科学范围。比如,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扫码清单制度,规范商业扫码服务程序与机制等等,加强涉及个人信息黑灰产业链惩处,尤其保障消费者和群众自主选择权。总之,多管齐下,组合出拳,别让“码”疯狂生长,影响群众对品质服务和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与满意度。(丁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