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持续到中学。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在家长看来,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都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努力、更上进、更优秀,没有什么不妥。更何况,父母表面对孩子严苛,但大多是“刀子嘴豆腐心”,平常给予孩子的温暖和关怀一样不少。然而,孩子却不那么认为,他们的理解是,父母过多的批评、指责、训诫、说教,就是一种故意伤害,就是一种亲情淡化。很明显,打击式教育不仅没有好效果,还极可能激化亲子矛盾。
一方面,父母的强势心理转嫁给了孩子,孩子成了满足父母好胜心理的“接盘侠”。一些家长在工作中自我要求太高,喜欢争强好胜,凡事都要走在别人之前,一旦别人在某方面超越自己,心里就不踏实,有一种危机感,会想方设法赶上去,超过去。表面看,这是一种积极心态,实际上,过度争强好胜就是一种偏激和执拗,容易带来心理压力。当父母的这种强势心理转嫁给孩子时,就会对孩子过度苛刻,总想让自家孩子变得最优秀,一旦落后于人,就会烦躁不安,对孩子进行各种打击式教育。父母的出发点虽然是好,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更大概率会伤害到孩子,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迫切,对孩子的滞后表现急不可耐。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本身智力条件不错,思维敏捷、反应灵活,但惰性较强,做事容易粗疏大意。父母看着心里来气,对其没有“好颜色”,迎头“棒喝”就成了家常便饭。另外也有一些孩子,本身的理解力、行动力可能比别家孩子慢一拍。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总想用“狼性教育”方式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快速赶超别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打击式教育并未奏效,反倒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反感,父母越来越焦虑。
父母要彻底从打击式教育的“懵圈”中走出来,首先是要自我反省,树立一个好心态,摆脱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思想束缚,心胸宽广一点、心态恬淡一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热情,沿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即可,未必非要争得第一,和旁人比个“高矮肥瘦”。以这样的思维角度去面对孩子、教育孩子,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很多。即便对孩子管理得严格一点,也只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辜负眼前时光,要求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做得更好罢了;绝不是为了单纯地攀比,无原则、无底线、过分地去苛求孩子,甚至恨不得把孩子硬逼成“天才式”人物。
同时,父母都不妨静下心来,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试着把对孩子的期望值降低一些。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越是希望孩子要做好的事,或者越是认为孩子一定能做好的事,结果却不尽人意、尴尬收场;反之,我们越是认为孩子未必能做好的事,他们却是做得风生水起、让人惊叹。正如很多家长所感叹的那样,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多。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快不得、急不得,需要沉下身来,多一点耐心。父母要根据自家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理解力和行动力相对较慢的孩子,过多言语打击,非但起不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反而会形成思想压力,只会让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差劲。
一句话,打击式教育绝非育人良方,其带来的影响与后果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当谨慎用之。(王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