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多地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为何大家一致叫好?

“家校共育”不要搞成形式主义

近日,全国多地陆续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让家长们长舒一口气。有媒体注意到,在给家长减负的同时,许多地方也拿出替代性方案,明确要求安全教育改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从本意看,安全教育平台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水平,本有其积极意义。引发大家反感的,并非安全教育的开展,而是流于形式的打卡。譬如有家长吐槽,答题环节动辄数十道,从数量到难度都远超孩子理解水平,一来二去,只能由大人代劳。此外,出于留痕考量,许多学校还要求家长在群里接龙、拍照留痕,一旦回复不及时,老师还会实时点名。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平时工作已忙得焦头烂额,不断增加的打卡任务只会加剧身心疲惫,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用摆拍等方式应对。教育讲究务实求真,这般敷衍虚浮的打卡,毫无实际作用,也徒增家长负担。

放眼观之,除了安全教育,“困”住家长的打卡任务还有很多。这些年,随着“家校共育”成为教育共识,打卡学习也流行起来。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诚然,作为互联网教学的产物,打卡确实能起到监督学习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家校互动合作的效率。但凡事过犹不及,当打卡任务过多过泛,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孩子苦恼不说,家长也不胜其扰。今天这比拼,明天那考核,一纸通知层层下达,学校只能点卯应对,老师被迫传递压力。在这种“管理懒惰”之下,家校共育的理念自然走偏越轨。

流于形式的打卡早该叫停。如今各地叫停安全教育打卡开了一个好头,从源头上减轻形式主义带来的压力,仍需多措并举。首要一条,就是对“打卡”内容进行规范。必要的类型是哪些,学生是否能理解,教师家长精力顾不顾得上等等,这些问题在打卡前就得厘清。另一方面,打卡也应与考核脱钩。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不妨探索更有效的监督方式,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让“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

在此基础上,家校共育也该有更加清晰的边界。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各负其责、同心同向,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北京日报 雨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