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此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都说往事不堪回首,“大学上课坐在哪”往往又是校园生活“谈资”最绕不过去的回忆。过往,我们习惯把后排划分为学渣区,把前排划为学霸区,这是因为学霸区离老师最近,学生的学习集中力和学风学貌都要比坐在后排的学生好些,故而成绩好的喜欢坐在前排。
学生上课不坐前排,有学生不愿意受老师“提问关照”“视野关注”的原因,更多地则是后排方便“迟到”进出,可以玩玩手机、开开小差,甚至睡觉也不易发现。这类现象,在一些高校其实很是普遍,很多老师对此也心知肚明,然而囿于“学不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很多授课老师不愿意管,也没有多管。
如今,许多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对学生前排就坐情况、到课率、上课状态等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学生上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学风的变化。然而,提高课堂上座率、前排率、抬头率,真的能够彻底改变学风吗?我看仅此还不够,学风建设是个综合概念,学生只是其中一面,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学生和老师、学校和学生、学校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学校角度来说,相对而言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风往往会比其他一些普通大学的学风浓厚。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校有着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风底蕴。我们经常在短视频里面刷到这些大学的学习视频,凌晨的图书馆还是灯火通明,而且这些大学的学生,毫无疑问是不需要去“检查”的,而是自觉地,甚至是竞争的,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一些更大的期望,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知识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所见,学风建设也是大学之道,从根子上重视学风,要从学校本身的建设目标、教育目标出发,让学风在老师、学生中水到渠成,“学生坐哪”也就不是个事儿了。
从课堂氛围营造来说,不同老师的授课方式不一样,给学生上课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老师到课率很好,而有的老师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大相径庭。对此,如何让学生爱上老师的课、爱听老师的课,是学校和老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有趣的课堂会比沉寂的课堂更加吸引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结合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让授课留住学生,让学生听得进去,摆脱灌输式学习,也很重要。
从学生自身来说,脱离了高中的刻苦学习,有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生活缺乏了一些正面认识,觉得大学就该好好享受或者游玩一下,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学习要求,考试不挂科或者只要“考证”的思想,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对前途命运的掌控。也有一些学生在多元文化和就业压力影响下,对于学习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自然躺平,得过且过。学生不爱学习爱游戏、爱娱乐、爱混文凭,复杂的思维多了,整体学风自然也很难好起来。对此,仅仅以课堂之上的行为纠正还不够,学校必须开展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不断学习对于人生的厚重意义。
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初衷是好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引导也是努力的,然而我们必须透过课堂看到学校教育方向,透过学生上课看到教学质量,去做全方位的部署和课题设置,学生努力上课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善改进整个高校教学的策略方法,把高校思政课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的,从而感知书海世界的精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