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不过,随着应用场景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
近日,一网友向媒体吐槽称:以前去窗口办事,只要点一下自助机取号即可。可现在强制要求扫码,有的要打开小程序,有的要求关注公众号,还有的要跳转多个页面,程序繁琐,浪费时间。
实事求是地说,政务服务“扫码”办,确实也给办事群众提供了很多方便。比如一些地方推出的码上扫精准办,办事人员只要打开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就可以获取事项的办理时间、办理条件办理材料、简版指南、摘要版指南等多维度信息,还可以查看目前大厅各个窗口的业务办理排队的情况,这确实是大大地提升了基层群众办事效率,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便捷。
政务服务“扫码”办在给办事群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造成此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政务服务“二维码”的设置不够科学。老百姓要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不但要“扫码”,而且还要强制关注公众号,或者进入某个小程序才能办理,增加了群众办事的难度。二是过度依赖“二维码”。一些政务服务大厅,取消了现场取号,办事群众只有“扫码”才能预约办理相关事项。三是加剧了“数字鸿沟”。到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的群众当中,有数目不菲的老年群众,他们一些人使用的还是“老年机”,不能“扫码”。另一些人使用的虽然是智能手机,但繁琐的程序,让他们望而生畏,反而觉得“扫码”成为新的“办事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不让“扫码”滋生新的“办事难”,各地政务服务部门一方面需要规范扫码服务。“扫码”办事,要让每个办事群众满意,就必须简单、简洁、方便。不能把“扫码”和其他事儿强行捆绑在一起,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充分尊重公众的选择权,千方百计填平“数字鸿沟”,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一站式贴心便捷服务。(江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