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丨让“酒席不送礼”成为新时尚

前段时间,亲戚家的孩子过生日,请了爸妈去吃饭。问及爸妈:“现在一般随多少礼金?”,爸妈告诉我:“亲戚没收,现在不流行收礼了”。听到这样的回答,着实让我惊喜了。

要知道,对于70、8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来说,对“礼金”这事可是深有体会。客家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加上父母辈的兄弟姐妹很多,亲戚也就多。过往,走亲访友、吃酒席的花费,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支出,时常引发父母的“吐槽”。少则一两百,多则几百上千的礼金,次数多了也让人“亚历山大”“伤不起”。

中国人自古讲究一个面子和心理平衡。为了“回本”,许多人借着各种“名目”办酒席,导致许多村民“闻席色变”。加上部分人盲目攀比,礼金越推越高,早已失去了“礼”的本质,变成了沉重的人情债。群众对此深感无奈,有苦说不出,一度引发全民吐槽。

直至一场席卷全国的移风易俗行动的展开,人情债现象才得以逐步改观。诸如石城“请客不收礼”、贵溪“彩礼要限价”等典型报道,便是江西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缩影。对此,网友津津乐道,人民喜闻乐见,也期待着“请客不收礼”成为一种时代新潮流。

一种流行要代替另一种流行,必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下,“请客不收礼”已然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前提和条件。客观上来讲,礼尚往来的随礼是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群众基础根深蒂固,但逐渐“异化”的习俗,早已经脱离了应有的内涵和价值,脱离了群众需要,变成了令人讨厌的陋习恶习。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能够用金钱衡量的亲情、友情、爱情,往往是不牢固的,大家更加认可“真正的情感要用心”的正解。这也给“酒席不送礼”新风吹起提供了最有力的人心支撑。

从举办酒席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礼金只是载体和工具,情感维系才是酒席的关键。而且,酒席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攀比和作秀的。对于举办者来说,可以量力而行举办酒席,避免了以“回本”为目的折腾;对于参与者来说,人到就是最好的礼仪,不用去细想给多少礼金合适这个“伤脑筋”的问题。吃酒不送礼、不收礼,避免了人情往来的复杂计较,避免了金钱带来的“得失感”,不仅不会让人感到“不礼貌”“不合适”,“如此简单”反而让人“一身轻”。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既能保持摆宴请客的传统,又能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能避免红包腐败、廉政风险,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出力,何乐而不为?

热情好客的朴素情感并不会因为礼金的多少而冷淡,只会被互相攀比的人情和经济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跳出“礼金”困局,回归“礼仪”本身,“礼轻情意重”的倡导变成“来了即是心意”的共同理念,这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一大步。可以说,“请客不收礼”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期待,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更多地方效仿这样更接地气、更聚人心的习俗,使之成为一种大范围盛行的时代新潮流。(本网评论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