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借调”这把“双刃剑”

上级部门因事情多借调基层干部干活,基层干部想要通过借调实现工作调动,使得基层工作普遍存在借调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但常常因为编制问题处于一种“两头悬空”的状态——调入单位如果一时解决不了编制,就留不下,需要长时间等待;调出单位被占了编制,进不了人,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1月4日 半月谈网)

针对借调这一普遍现象,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有工作单位的工作节奏,不利于基层工作整体推进。就被借出单位而言,好不容易吸收、培养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又被上级单位“借”走了,相当于加重了“人才紧缺”的工作矛盾。也有人认为,借调能够促进基层干部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利于激发年轻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就年轻干部个人成长而言,借调经历或许显得弥足珍贵,因为通过借调这个平台,在不同岗位学习锻炼,能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工作阅历、增长知识才干。

从理性角度看,对借调这一现象,我们虽不完全否定,但作为借用单位,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只顾自身工作推进,也要充分考虑基层单位的难处。如果因为工作原因,确实需要选派基层干部来帮忙,本身可以理解,但为了消除被借调人员的身份尴尬,应当满足两种情形。一是要提前商定好借用时间,集中攻坚期满返回,让被借人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经过短期借调之后,对表现优秀人员要采取留编的办法,解决“借”而不“调”的后顾之忧。

毕竟,被借调的基层干部多是相对年轻、有闯劲、有潜力的,他们希望用自身的努力换得组织认可,而借调经历无疑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和锻炼。然而,若长时间处于借调状态,编制得不到解决,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责任和利益不对等。作为借调人员,往往工作很迈力,敢于拼搏,愿意吃苦,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实得利益却大打折扣。所谓实得利益并非经济报酬,主要是指能够激发年轻干部持续成长进步的价值认可。以评优评先为例,一般情况下,被借调干部由于工作暂时与原单位脱钩,很难在原单位评上优秀或先进,而被借调单位更不符合评选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借调干部后期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应该说,在新增任务和突发性任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单位临时统筹借调人员,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最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也不能过于泛滥。有事就借调,容易产生特权思维。当借调过于普遍、过于频繁,也就难以避免其随意性,导致某些单位一旦遇到急难险重的的阶段性任务,第一时间便会向所管辖的基层“借”人;而基层尽管有意见,却碍于情面,或要争取上级考核加分,不能明面上表示反对,助长了借调的随意性。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如若对借调行为不加约束,对借调程序把控不严,对借调人员能力素质不加甄别,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托关系、走后门、拼背景,肯定会给选人用人、公平公正带来舆论风险。

诚然,借调作为一种比较灵活的用人方式,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完成一些相对特殊的阶段性目标工作,确实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若“尺度”放得过开,又势必会给基层工作形成制约。为此,作为上级单位,自己能干的事最好自己干,尽量避免随意向基层“借”用人员,若情非得已,也必需要有严格的流程把关,在把好“度”的基础上,谨慎用好借调基层干部这把“双刃剑”。

王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