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想象”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中,《流浪地球2》无疑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影片。继2018年备受好评的《流浪地球》后,该系列的第二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热烈讨论,甚至在网上形成了“球学”。影片一方面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也能娴熟地掌握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科幻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规范类型,其精彩的剧情,炸裂的特效,烧脑的细节都让观众眼前一亮;另一方面,影片也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内核,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站在宇宙的视角,把人类视为了一个整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想象”的又一范本。

科技和创新的蓬勃发展赋予了科幻电影“中国底气”。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顾问团队的支持,影片内完整而翔实的世界观设定让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几天前,以中核集团为首的诸多央企,主动在微博喊话《流浪地球2》: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这一喊话背后所展现的正是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底气和自信,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基础,实质上就是中国制造、中国科技和综合实力的跃升。影片中的不少技术已经成为现实,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北斗导航、外骨骼装甲、无人机、人工智能、元宇宙……中国科技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才能让观众在看到影片中的“门框机器人”“太空电梯”“智能机器狗”时毫不出戏,反而感受到现实感、参与感和自豪感,让科幻片仿佛变成了“纪录片”。让观众感动的是,影片中还用AI技术修复了李雪健老师的声音,用CG技术合成了吴孟达老师的音容笑貌,让科技有情怀有温度有爱,用技术的赋能实现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中国科技正确的打开方式。

责任和权利的牢牢绑定具象化地展现了“中国担当”。中西方文化在应对灾难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西方神话中,遇到洪水就造诺亚方舟逃难,而中国则是派出大禹治水,相比于诺亚方舟式的精英主义逃亡,中国的选择是对家园不离不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最大多数的人一起渡过难关。体现在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就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在全体人类命运与共“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境况下,在需要“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移山计划”中,中国人作为主体也就顺理成章。因为在面对天灾时,中国人具有一种人定胜天不认命的拼搏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的基础,就是中国文化超强的凝聚力所带来的出色的组织能力,以及责任和权利密不可分的“中国担当”。电影照进现实,这种精神就是连续三年不屈不挠地抗击疫情,就是按部就班身体力行地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因此唯有中国才能实现如此不避艰险不计代价兼具务实性和人民性的计划。

个人与集体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讲述了“中国浪漫”。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影片中的张鹏喊出“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时,会让人不由得想到抗击疫情时的那一张张盖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人的英雄是一个个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孤勇者,是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更是一个个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普通人。中国人对乡土的守卫和眷恋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性的部分,而流浪地球系列所表现的文化内核恰恰就是这份独特性,也正是拥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才能别具“中国特色”地想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之举。电影中的“移山计划”显然取自愚公移山,就像现实中的“天宫空间站”“嫦娥工程”“祝融号”“悟空号”一样既在微末处显露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巧思,又展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

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时,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全人类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现实中,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属一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为世界向更包容、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邹雅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