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塘山乡:第一书记来串门 留守老人不孤单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时下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如何才能更好地关爱这些农村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第一书记刘继红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主动融入做“学子”

李桂莲老人常常一个人坐着,与孤独为伴。特别是年关时候,她时常注视着门外,经常就是一整天,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她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留守老人——一个很心酸的称呼!

等啊等,盼呀盼,终于在2016的冬天,盼来了一位“干儿子”——塘山乡石源村第一书记刘继红。

已经52岁的刘继红受九江市委组织部、九江市公安局委派,告别了城市的喧哗、温馨的家和年迈的母亲,一路颠簸一路风尘来到了德安县塘山乡石源村,开始了帮扶驻村工作。

刚来石源村半个月,他发现村里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子女,却对老人关心的很少。老人住的房子破旧,漏雨没人管,老人吃饭自己做,居住的房屋也无人打扫……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

为了营造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良好风气,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留守老人”。之后每一天刘继红拿着花名册揣着笔记本一家一户走访,特别是年迈的贫困户,他总是老人家促膝谈心,为了能够迅速了解老人家的基本情况,他带上相机,记录了每一户“留守老人”的样貌;为了能快速融入和流畅沟通,他努力学起了塘山乡当地的方言;为了能更了解老人家的所想所需,他总是打电话向自己的母亲请教。

“只有底数清,才能对症下药。”刘继红说,他采取入户调查、挨家走访、逐一登记等方式,建立起石源村贫困户留守老人档案。

精准陪护做“孝子”

刘继红开展扶贫工作,对大多数贫困户是精准扶贫,但对李桂莲这样的“留守老人”更是精准陪护。

李桂莲老人年过8旬,丈夫、儿子、大女儿早年因病去世,二女儿残疾、三女儿远嫁湖北。女儿们的生活是一家顾不了一家的难,对老母亲无力照顾。记得2016年刚开始帮扶的时候,李桂莲见了刘继红就哭,去几次哭几次,也不说什么。李桂莲哭的时候,刘继红总是拉着她的手,静静地陪着,然后慢慢地劝她,和她聊天。

刘继红了解老人的情况后,明白李桂莲的贫困不仅仅在生活上,更在精神上。在之后的帮扶日子里,刘继红只要忙完工作,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会来看望“李妈妈”,每次都是缺什么就带什么,诸如米面油、鸡蛋、蔬菜、水果、药品等。时不时帮助“李妈妈”整理房间,涮洗锅碗,做爱心餐,打扫卫生;有次,李桂莲在家中二楼不慎摔倒,一个电话,刘继红开着私家车全程陪护老人去县人民医院门诊,进行相关检查,并按医生所开处方,帮助老人购买药品,没日没夜照顾这位老母亲。“他比120救护车还及时呢”李桂莲老人骄傲地说到。

每逢佳节,刘继红总是先来到李桂莲老人家,帮助她做好一顿节日的“暖心饭”,有说有笑地陪伴她吃完饭,收拾好之后,再返回自己家中过节。

渐渐地,李桂莲再也不是见了他就哭,去的次数多了,哭的次数却少了,还有了越来越多的笑容,而且见人就说“就算是自己的孩子都不会这么关心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又有儿子了”!

发展产业做“赤子”

刘继红说:“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石源村实现脱贫目标。然而在扶贫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解决农村老人留守问题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似乎成为了一对可不两全的“矛盾”。

有矛盾更要有办法。“只有发展好产业项目,增强石源村的‘造血’功能,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就业,就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留下。”确定了工作思路后,刘继红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核心,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不断努力,现已在石源村新建了三座光伏发电站、总投资600余万元茶厂、200亩覆盆子和50亩药材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为运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凝聚年轻力量,重塑“快乐家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留守问题。

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家,贫困户陈济亮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现在在家门口的茶厂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父母。”

刘继红不仅是李桂莲的“好儿子”,更是石源村20位留守老人的“好儿子”。刘继红说:“要让石源村每一位留守老人事有人帮、病有人管、苦有人诉。只要留守老人生活好起来、脸上笑容多起来,我愿一往无前。” (陈华宇  李伟康)

编辑:兰大坤

审核:李骊

(德安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