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络测评博主曝光一起婴儿使用抑菌霜后出现“大头娃娃”事件。爆料视频称,5个月大的女婴使用某品牌多效特护抑菌霜后出现了脸部肿大,伴有发育迟缓、多毛等症状。根据专业机构检测结果,该抑菌霜激素超标。福建省漳州市卫健委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目前,涉事企业已停产,调查正在进行中。(1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实际上,婴儿面霜中检测出激素,已经是个老问题了。2015年“3·15”前夕,母婴新媒体丁香妈妈App联合《中国消费者报》等将某电商平台热销的8款宝宝湿疹霜,送检至全球权威检测机构SGS进行检测。最终检测结果显示,8款宝宝霜中有6款含有激素,其中有产品检出含有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让人既惊且怒的是,一些商家还“明目张胆”在产品宣传上使用“纯天然”“无激素”等字样,作为市场营销的噱头,以此误导家长群体。
据了解,面霜产品的许可号可分为妆字号和消字号,消字号由卫生部门进行审核,禁止添加任何激素。而从福建省卫健委获悉,该起事件中的面霜即属于消字号的产品。吊诡之处在于,涉事企业在消毒产品备案平台公布的两款产品检验报告均显示,产品检验结果、卫生安全评价合格,但在网络测评博主评测送检后却检出含有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倘若后者情况属实,那么根据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该生产者的行为已触犯法律,构成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权的侵害。
在国外,但凡涉及儿童使用的,产品标准异常严格,监管之力也远大于其他商品。但在国内,儿童用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直存在差距。国家相关部门每隔几年都会查处一批涉事企业,这也说明行业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
儿童是最“寸手无铁”的人群,理应给他们最强有力的保护。对于儿童用品,无论怎样考虑其潜在的风险性,都不为过。面对长期混乱的儿童用品市场,监管“漏洞”亟须补上。主管部门应扮演好儿童安全的保护者角色,健全相关管控机制,将市场上大量中小企业、中低档综合市场纳入监管视线,不让“不符合安全标准和规范的儿童用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成为一句空话,并视情况发布风险预警,采取风险消减措施,最大程度保障家长及儿童权益;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及时出击,消解一些儿童用品宣传上的误导作用,切莫让千万父母失望。
除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加强日常监管外,根据安全无害要求,给儿童产品制定相关认定标准,也是当务之急。有了标准,市场监管有据可依,广大家长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放心挑选安全健康的商品。而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有利于儿童产品走向合规。
孔德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