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工行情·扶贫故事】把情怀根植脱贫一线

“经历的多了,心就坚强了,路就踏实了。”翻开傅发根驻村工作时写下的厚厚一叠《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笔记》,里面的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特别亮眼,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扶贫干部一心为民的情怀。

现年58岁的傅发根,曾任工商银行新干广场支行(二级支行)行长十年。2016年开始,他被派驻荷浦乡堎头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从县城到乡村,他与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最熟悉的贴心人、领路人;从行长到村干部,他临危受命,以带病之躯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把对农村的一片赤诚、美好情怀尽洒乡间。

老行长挑起新担子

2016年11月,傅发根从新干广场支行行长岗位上退下来,本以为可以轻松轻松一阵,但支行领导马上就找到他,“根据县委组织部的要求,我行需派遣一名干部,下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在是没有合适人选,还是要请你辛苦一下。”面对脱贫攻坚这个艰巨的政治任务,支行领导班子第一时间想到的人选就是他。

傅发根二话没说,谈完话的第二天,他就拿上行李,告别家人,来到荷浦乡堎头村,挑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新担子”。

可没干多久,他就无奈回去了。原来2017年2月,傅发根忽然觉得自己浑身无力,脚浮肿,在支行领导及村两委干部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并诱发了尿毒症。

面对病魔,傅发根没有退缩,他心心念念的是“赶紧好起来,回到村里去”。傅发根的支行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想安排他回支行工作,可傅发根放不下堎头村,病情才刚稳定,他就又要求返回村里,再次挑起第一书记的重担。

可这次回来,傅发根肩上担子更重了。经荷浦乡党委提议,村全体党员投票,傅发根又全额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新的挑战,傅发根迎难而上,两副担子一肩挑。

“是有点累,都怪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傅发根坐在一把椅子上,使劲地拍了拍自己的的腿。他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千万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第一书记’的称号。”

“等堎头村的群众都脱了贫,日子过得好起来了,我再歇吧……”傅发根说。

小身板激发大能量

自驻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堎头村经常出现一个瘦小的身影,渐渐地这个身影在群众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村民们说:“别看傅书记身板小,能量大着呢!”

160厘米的个头、100斤不到的体重,大病后的傅发根瘦得越发明显。虽然看起来弱不经风,在村民们心中,傅发根却是他们真正的致富带头人、工作的主心骨。

走访

傅发根走访建档立卡户

刚到堎头村,傅发根就闲不住,而是立即着手调阅村里18户贫困户材料,进村入户一个个摸清了贫困户的“家底”。在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贫困户家庭情况、生活状况、个人意愿等。

每次到村委会前,他都会绕道孙家、老居、堎头等村走一圈,看看谁家有事需要帮忙?碰上了,就搭把手。渐渐地,村民们都喜欢上了这位外来的“第一书记”,把他当成了“屋里人”(方言,自己人的意思)。

为改变堎头村新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傅发根一边动员群众拆迁,一边向上跑项目、争资金,虽然有时吃力不讨好,还会有群众不理解,甚至收到威胁短信,但傅发根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坚持到底。

为确保工程质量,哪怕六七月天气再热,傅发根也顶着烈日,坚持在工地一线,直到工程全面竣工。为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拆迁工作再难做,他也会一次次走进群众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工作做通。看着一条条路打通,一个个问题解决,傅发根才开心地笑了。

在傅发根的坚持和带领下,堎头村四个自然村、六个村小组全部完成新农村建设,村村都通了宽敞的水泥路,各村口也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全村人居环境、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在荷浦乡名列前茅。

村庄美了,傅发根开始着手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以前,村里打架斗殴等不良风气时有发生。为改变这一局面,傅发根首先从抓村干部开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于是,村里评低保,傅发根主动提出,吃低保的事情由群众说了算。不仅他不参与投票,村委干部都要避嫌,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此事反响热烈,进一步取得了群众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

困难面前见真情。在疫情期间,傅发根带领村干部们严格把守村头第一道关口,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甘当宣传员、快递员、服务员。

工作做细,做到群众心坎上。傅发根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及时解决群众待办事项。特别是对群众矛盾纠纷的处置,无论是谁,傅发根都会保持一份公心和足够的耐心。老居村两个村民家由于刮大风,铁皮乱吹砸坏了另一家房子。双方为此事争吵不休。本着邻里和睦的原则,傅发根带着村干部前前后后跑了十多回,最终感动了双方,历时一年多的纠纷总算得到和解。

点点滴滴都是情,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地,村委会的威信树起来了,村干部们说的话越来越管用了。

2019年,堎头村不仅摘掉全乡有名的上访村帽子,还被评为荷浦乡社会综合管理工作第一名,打了一个彻底漂亮的翻身仗。

从倒数第一到顺数第一,傅发根瘦小的身体里充满无穷的力量。

战病魔坚守扶贫路

虽然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傅发根在村里忙碌的身影,但却不知他是拖着病重的身子,与病魔抗争坚守在扶贫路上。按照医嘱他每半年就需要到省城进行一次病情复查和治疗,然而为切实打好新冠病毒防控战,傅发根按照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和指挥堎头村的防疫工作,并与村、组干部一道在村口值班。在此期间,其他村干部都多次劝傅发根书记回家好好休息,但他除了到医院做透析外,一直都与大家坚守在岗位上。到了6月份,全县范围内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又开始了,这项工作牵涉面广、阻力大。通过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傅发根带领村干部顶烈日、战酷暑,拆除了全村60多间旱厕,20多栋危房,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时傅发根的身体状况更差,人明显瘦了,村干部和家属反复劝他去南昌复查治病,可是为了做好堎头村18户建档立卡户全国普查工作,他只在县中医院每天挂二瓶点滴,硬是坚持到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后才到南昌进行住院治疗。

病床

躺在病床上,傅发根还在处理村里的工作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不让因病、因学而返贫,傅发根针对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的问题,一方面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县、乡组织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他们通过劳务增收脱贫。另一方面,积极动员在家群众、返乡青年发展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些工作看似普通,但对于一个重病号来讲,是我们一个正常人难予体验到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每次按要求是4个小时,而傅发根为了少耽搁扶贫时间,每次都只做3个半小时,有时工作忙只做3个小时,而且一下透析机就开车近20公里到堎头村开展工作。同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傅发根平常是一边做着透析,一边用电话处理村内事务。村其他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如果不好好为群众办事,第一个对不起的就是傅发根书记”。

不脱贫坚决不收兵

荷浦乡堎头村位于新干县荷浦乡西部,距县城19公里。全村共586户18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39人。

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来源,18户贫困户一半以上靠的是吃低保和入股分红……

这就是堎头村脱贫攻坚最真实的家底。如何让堎头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傅发根详细调研,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及党员、村小组长会议,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办法,实施一户一策工作机制,推动脱贫工作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为调动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傅发根创新思路,精心谋划,根据县乡扶贫办的具体方案,精准推出“美德积分”考评制度,分别对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讲公德、文明、卫生,发展产业等八个方面进行季度考核评比,然后根据美德积分,实施差异化分红、差异化安排公益性岗位,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村民刘小珠是一个单身汉,以前做事懒心懒意,自从开展美德积分后,做事再也不拖拉,家里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许多。

孙军明夫妇虽然都有肢体残疾,但二人主动做起了公益性岗位,还养了牛、鸡和鸭,新增年收入近二万元。他们的儿子2019年高考被江西财大录取,成为夫妻二人未来最大的期盼。

杨桂香、刘贱如等四人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都在距家不远的河西工业园找到了工作,月收入三四千元,脱贫早已不是问题。

……

对18户贫困户的情况,傅发根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几年来,傅发根始终将脱贫攻坚为己任,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精力用在精准帮扶上,从中也收获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经历的多了,心就坚强了,路就踏实了。”傅发根在自己的扶贫日记中这样写到,“至今堎头村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早已和堎头村融为一体。傅发根说:“群众不脱贫,我们坚决不收兵!因为我们是永远的亲人。”

驻村帮扶是暂时的,但永远搬不动、走不掉的是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傅发根始终有一个心愿——抓好班子强堡垒。因为这才是留给堎头村真正最大的财富。为此,他着手改变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制定了党员发展计划,同时健全完善了村干部管理制度,指导规范开展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村两委班子有事集体协商、相互尊重,团结一心,真正拧成了推进脱贫攻坚的“一股绳”。

“白发生,衣带宽,驻村路上霞满天。”为了堎头,为了堎头的群众,傅发根拼了!也值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