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
在南昌,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否为日常现象?禁止手机进入校园后,会影响学生和家长间的沟通吗?昨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南昌市多所中小学的负责人,了解到不少南昌中小学校早已禁止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各校均有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约束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其中,部分学校为班级配备了共用手机,方便学生联络家长。新规出台之后,各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管理办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可代替手机的交流工具。
高中篇
南昌市第三中学
统筹班费为每班配一部专属共用手机
据介绍,早在2019年9月开学时,南昌市第三中学就召开了家长代表大会,会上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制定了一个承诺书,其主题是“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承诺书实施到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学生带智能手机来校。”该校教师兼高二年级某班班主任沈映花向记者介绍。
《通知》第三条指出,学校在学生使用手机管理方面,应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据记者了解,该校已采取每班配备一部专属共用手机的举措。“我们统筹班费,拿出一部分购买一部老年机,满足学生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沈映花告诉记者,平时,这部手机放在讲台上或由班长保管。
南昌市第三中学现有管理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与理解。
对于此次教育部印发的通知内容,沈映花向记者表示认可,“手机不进校园是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尤其是在高中这样有升学压力的阶段,我们学校是不支持学生带手机进校的,更不用提是智能手机。教育部的通知让基层执行起来有了更具说服力的规范依据。”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生将可用“电子班牌”联系家长
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针对住校生和走读生使用手机,是两套不同的管理举措。“原则上,我们要求走读生不能携带手机入校,住校生经批准可以携带手机入校,但是平时需放在生活老师处保管。”该校副校长方有发告诉记者,住校生在下午放学至晚餐时间段如有需要可以找生活老师领用手机。“考虑到家长和学生之间有联系的习惯和需求,我们在傍晚留有相应的手机使用时间。”
考虑到走读生可能也有手机的使用需求,“学校遵循人性化管理,确有需求的走读生,可经家长同意向学校申请使用手机。在教学时段,这类同学需将手机放入教室专设手机袋中保管。”方有发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建设智慧校园系统,“每个班级教室门口将设置‘电子班牌’,投入使用后,学生可以使用这一智能终端联系家长。”
互联网时代下,手机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没有手机,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呢?
“学生和老师都一样,都需要了解外界变化。在晚自习期间,学生可以在特定教室定时收看《新闻联播》,我们还会实时补充其他图书来加强信息传递。”方有发说。
初中篇
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
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将分情况给予处罚
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被处分可不是一纸空谈。“首次违规使用各类手机的学生,学校会进行批评教育……如屡次违规,则由校方约谈家长,乃至全校通报批评、给予处分……”2018年,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修改了新生入学手册,专门制定了学生手机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的违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通知》第四条要求,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该校也早有自己的方法。“每学年家长会上,我们都会着重解释这一点,这项工作需要家校双方合力完成。”该校副校长梅冬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是不少中小学生家长的感受,但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其深层原因。“初中阶段的孩子尚处青春期,其生理特性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对外界信息认知还不够健全。”梅冬认为,“手机不仅是信息的获取工具,也是交流工具;网络世界所具有的隐蔽性使得一些潜在的信息危险变得不可预知,家长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这一方面也要多加注意。”
对于手机的使用,该校并未“一刀切”,在去年疫情防控要求严格的时期,学生就以使用手机线上上课为主。“线上上课和线上布置作业是常规教学的补充,并不能取代现有的教学方法,此次要求加强作业管理,我们也会进一步研究作业布置的相关管理举措。”梅冬说。
小学篇
南昌市豫章小学
老师通过微信群和家长随时保持联系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一般没有个人手机,学校也有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南昌市豫章小学教育集团豫章路校区教务处副主任吴筱霞告诉记者,“从实际教学来看,我们老师通过微信群和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学生有事情可以求助老师,马上就能联系到家长。从视力健康教育来看,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
另外,吴筱霞告诉记者,学校把市面上出现的以学龄期儿童为使用主体的智能手表也列为管理对象。“现在智能手表功能齐全,说是缩小版的智能手机也不为过,玩游戏、拍照都能做到,所以我们加强了这一方面的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智能设备需统一交由老师保管。”
而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儿童眼科副主任胡晓琴看来,“智能手机带娃”是小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大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欠缺对于自身视力的保护意识,家长可能图省事把手机给孩子玩,长时间亮着的屏幕会让孩子的眼睛感到不适,近视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胡晓琴告诉记者之前其在东湖区百花洲小学进行视力筛查时,就注意到该校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力问题。
胡晓琴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要解决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更要减少校外、假期等的‘智能手机带娃’现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