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七论江西教育

1.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3.江西基础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4.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5.江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6.江西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树立素质教育的六大观念

01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意义重大。

一、江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近年来,江西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大管理创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少创新性的工作,广大教师也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出了应有的努力,江西省教师师德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在全社会树立了好榜样,传播了正能量。

1、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引导的好机制

近年来,江西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通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等政策措施。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也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评价的规章制度,如有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等规章。所有学校都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任务以及教学科研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有效地促进了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

2、探索了一整套教育培训的好办法

各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师德建设形式。比如,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针对教师的实际,明确主题,并与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与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坚持以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切入点,以群众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和谐校园,全民健身”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不仅提高了教职工的身心素质,而且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教师岗位职责,针对不同群体教师开展了相应的师德培训活动,把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法规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营造了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一是严格考核惩处,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省教育厅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并与教师资格注册、岗位聘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和特级教师评选挂钩,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二是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范失德行为。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纠错机制和工作实效等方面监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情况,监测结果纳入校长及其班子成员年度绩效考核、任期考核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校和学校主要领导参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前提条件,作为发放学校领导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三是突出师德激励,营造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优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

4、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通过近些年的建设,江西省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如,勇入火海救学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的王茂华;爱生如子的“博导妈妈”石秋杰、全国模范教师支月英等,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江西省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江西省教育厅和大多数学校每年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的契机,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了尊师重教、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氛围。

可以说,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江西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江西省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光辉形象,为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个别教师身上还存在着“轻师德,重师能”的现象,少数教师既不学高更不身正,成了道德的缺失者,加强师德建设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师德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主旨

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师德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内铸师魂,外塑师表,牢牢把握师德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主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价值导向

新时期师德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应当具有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水准和人格素质。合格的公民未必是合格的教师,但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公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任何称职的、优秀的教师,都不应仅仅满足于只做一个合格公民,他的社会角色、职业特征要求他一定要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发展,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水平,造就出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2、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传统儒家思想中“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知过即改”等有关师德的论述,使我国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道德体系。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教师应切实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总之,古代“师道”要求教师既要德行坚定,又要术业有专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践其行;还要日精日进,不断获取新知,并将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基础。教师要撷取传统文化精华,充实和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

3、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高尚师德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为人师表,师爱为魂,师德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崇高的师德,源于教师心中的大爱。教师要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严在当严处,爱于细微间。不仅要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既要为学生的当前负责,也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既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又要关爱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后进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4、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高尚师德的内在规定

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尤其是以传德为根本。可以说,教书育人不仅是师德的核心,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和修养的教化,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良好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人。

5、终身学习、学高为师是新时期师德的重要内涵

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不仅要师德高尚,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只有师德高尚,而且又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老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如果你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要有一片海洋”。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6、改革创新、止于至善是新时期师德的根本追求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学校也是没有希望的学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是没有希望的教师。教师身上担负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师应当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竭尽全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实践,努力为国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根本在教育,关键是教师。各级各类学校要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的薄弱环节,着力破解涉及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难点问题,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1、坚持教育自律与制度他律相结合

在培育和树立高尚师德的实践中,不外乎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两类形式。思想教育是“正人心”的过程,制度建设是“立规范”的过程,二者分属“自律”和“他律”的不同范畴。只有人心思正,好的制度才能建立,建立起来的好制度才能得以实施,毕竟制度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执行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单纯的说教会显得苍白无力,“正人心”会因此更难,而已正之人心也易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难以长久维持。在师德建设中,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两者都不可或缺,应统筹安排、协调并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2、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教师的工作生活大多身处于特定的校园之中,有形的校园环境和无形的学风、教风、校风所构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常常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教师的成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种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同样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能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教师的理想、信念、作风和情操产生直接的影响。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功能。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前途命运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坚持师德问题的单一处置与统筹治理相结合

师德问题已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一直以来,在师德问题的治理实践过程中,总给人以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无奈,在解决某一种师德问题时,又往往会产生新的其他问题。有偿补课、性侵学生、学术造假等问题时有发生。这种局面之所以发生,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对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是对师德问题必须统筹治理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局限,在面对师德问题时,存在将其原因单一化、就事论事的局限,对引起这一问题背后的其他因素未予足够的重视 ;在治理师德问题时,多为事后的单一处置,而缺乏事先的预防、规避和统筹规划。要更好的关注教师待遇,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方面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教师能从心底珍惜这份事业,从而把师德建设与尊师重教、尊重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在热诚服务教师的过程中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强基固本。

4、坚持实现校内规范与校外引导相统一

师德,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准则、规范及其应有的行为品质的总和。虽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但任何职业都是社会化的产物,任何职业道德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外在体现,师德亦不例外,因此,一定社会关系及其环境与氛围对师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师德建设时,眼光应不仅局限于学校校园,单纯依赖学校的教育和约束,要跳出学校,走出校园,从社会层面去积极培育师德建设的有益环境,实现校内规范与校外引导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培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引导作用。在一个尊师重教风气很浓的社会里,教师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欣慰、自豪和满足感,而这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必然促使他珍惜教师岗位,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大力加强优秀教师的宣传报道,强化教师的高尚形象,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让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02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幼有所育,民生大计。从教育的各个阶段来说,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贫困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入园难、入园远、入园贵”问题仍非常突出。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提出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能够对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产生终身影响,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日益成为无数家庭的新期盼;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流动人口的大幅增加,保障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接受公平的学前教育日益成为改善民生的新课题。当前,学前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做出重大部署,指明了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国家、省、市、县不同层面已经或者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的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学前教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人民群众热切期待,关爱幼儿的理念进一步普及,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把学前教育办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提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为根本任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为基本方针,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二、要有先进的办园理念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的灵魂。办园理念包括先进理论的吸取、明确的特色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全园教师的接纳程度、良好氛围的创建等。要有先进的办园理念,关键在于:一是立足于幼儿园实际。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应立足于本园实际,与幼儿园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能抓住幼儿园的本质特点与精神内核,提出富有本园特色的办园理念。每个幼儿园不管创办时间长短,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与气质,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开展与深入,最终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他人不可复制的独特传统与集体风貌。二是准确把握发展定位。这是办园理念的核心。在思考和确定发展定位时,园长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当前的时代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把服务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教育机会与教育过程公平作为自己办学的重要努力方向,进一步提炼幼儿园教育的办学宗旨与目的,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三是真正实践办园理念。为了实现办园品牌的提升和幼儿园高质量发展,每位园长都应努力实践本园的办园理念,而不要使之仅仅成为一种文字游戏或口号。四是让办园理念引领办园特色。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创特色创品牌,为幼儿园发展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与更广阔的空间。这种努力的方向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如果幼儿园创特色仅仅是为了多收费,多吸引儿童入园,就有可能偏离幼儿教育的本质与使命。所谓办园特色实质上应是每个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办园经验,如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蒙台梭利的“混龄教学”等。因此,在考虑办园特色时,园长必须要以办园理念为引领。

三、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步,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抓好幼儿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做好四件事:一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幼儿教师每天都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往和沟通,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幼儿园应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各幼儿园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师德规范建设,只有让教师了解和把握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和义务,她们才能有所适从,才能明确师德实践的方向;要加强教师自我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幼儿园园领导要发挥表率作用,“说千言道万语,不如做个好样子”,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园领导首先要做到;要求教师不去做的,园领导坚决不做。二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在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设立幼教专业,培养专门的幼儿教师,真正把那些有爱心、了解儿童生理与心理、懂幼教规律的教师充实到幼儿教育队伍中来,决不能为了快速补充师资而降格要求;要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明确幼儿教师的资格要求。幼儿园在新录用教师时,一定要严格执行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聘用教师时,要依法签订协议,明确待遇、聘期和责任义务,防止出现新的代课教师,产生遗留问题。三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各幼儿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使她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践能力;要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对园长、骨干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着力解决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和总结适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要组织实施好幼儿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各地各部门要选择有学前教育教学和培训经验的院校和专业性师资培训机构承担任务,保证培训的高质量高标准。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培养规模,挖掘现有幼儿师范学校的办学潜力,认真总结和推广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四是保障幼教人员待遇。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各地各部门要保障幼儿园在编、外聘人员的工资水平,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兑现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各级政府要完善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将幼儿园园长、教师纳入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的评选范畴。

四、要有科学的保教观念

确保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影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应主动适应科学保教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幼儿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幼儿园不得提出硬性的掌握文化知识的指标,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在教学环境上,幼儿园要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多种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不得违反规定超额编班。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科学保教的引导,要规范小学招生,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要监督各小学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小学招生的依据;要加强业务指导,研究建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动态监管,定期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要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和引导各种传媒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幼儿园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要有规范的幼教管理

当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基础较差,管理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坚定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补贴民办幼儿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幼教的快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各地各部门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不能有效防止和及时解决快速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那么不仅会影响发展速度,还会给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后果。规范管理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要重视标准建设。有了标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标准就有了监管的依据。国家已经或将陆续出台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收费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保教质量指南等系列幼儿园规范文件,这对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好标准。二要重视安全管理。幼儿园的安全是大事,不能有一丝懈怠。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到施工、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幼教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幼儿园食品安全、保育安全、车辆接送安全、防疫安全工作,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教育教学实行动态监管,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避免意外伤害,对民办幼儿园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督促检查,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儿童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三要重视规范收费。幼儿园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各部门特别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实行分类指导。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收费行为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等名义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不得收取建园费、赞助费等费用,不得向幼儿和家长推销图书、玩具等商品。四要重视人才建设。一流的幼儿园,必须有一流的园长、一流的骨干教师。一个优秀园长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自身先天的条件。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必须要有唱歌、舞蹈、绘画、文学等方面的才华,还要有对孩子的亲和力等,这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第二是个人后天的努力。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对幼儿教育的执着追求和持续学习的毅力。第三是组织培养推荐。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成为幼教方面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03

江西基础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江西省基础教育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江西省的在校师生一千一百余万人,其中基础教育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基础教育工作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借鉴历史、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一、江西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江西教育历史悠久,江西人以聪明、会读书、重教育闻名于世。江西教育早在两汉便奠定了基础,隋唐之后得到兴盛。其中既有官方的府县学、乡学,又有民间的书院、社学和私塾,各级各类教育体制极其完备,在全国独树一帜。官学一般设在县城或较大的乡镇。最有活力也最能代表江西古代基础教育兴盛的是遍布乡野的民间办学,民间办学主要包括书院、社学和私塾等。江西的书院在全国起源最早也最发达。无论数量、质量,还是规模、影响,江西的书院均列全国前茅。江西的社学在全国也具有独特的地位,江西的社学始创于元代,到明代有较大发展,王阳明安定赣南后,令各县立社学,加强道德教化。到雍正十年(1732),江西全省共有社学278所。江西古代私塾也很发达,私塾是老百姓自发的基础教育形式,它立足于家族,对学童进行启蒙教育,因规模小、费用低和办学灵活,从而成为江西古代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兴盛,造就了江西历史上名贤荟萃的现象,江西名人才子尤以抚州、吉安为多。抚州历来被称为“才子之乡”;吉安是江西庐陵文化的人文古郡,曾经演绎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历史。古代江西人才辈出、文化兴盛,既源于浓厚的教育氛围,又对教育发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江西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升。二是基础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公平步伐明显加快。三是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密集启动,优质资源不断扩充。四是基础教育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回顾这些年来江西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实践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立足省情教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方针的正确性,立足江西省情和教情,在做大基础教育总量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第二,抢抓机遇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举措之多、投入的资金支持之多、推出的工程项目之多、启动的改革项目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始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提前谋划,赢得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第三,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江西省认真分析研判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点环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使得广大中小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实践和师生的教与学有了可喜变化。第四,攻坚克难是推动基础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近年来,我们始终直面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大班额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迎难而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新期盼,促进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三、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面对国际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第一,从国外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无一例外都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优先战略”。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小班教学,更加注重个性化,更加注重国际化,更加注重信息化。

第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快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第三,从基础教育的条件保障来看。这两年江西省教育投入增长的幅度虽然在全国位居前列,但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总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费投入总量仍很紧张,加大教育投入的压力仍很大。

第四,从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来看。江西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一是数量不足,二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

第五,从学生培养状况来看。江西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是不错的,高考分数居全国前列,但考试毕竟只能反映学科知识成绩的好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推行素质教育情况来看,我省基础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家长苦帮、学生苦学”的“四苦”精神广为存在,如何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第六,从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来看。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现在全国人均GDP已经过了1万美元,人民群众对多样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盼望、对办学行为规范的期望、对校园安全稳定的希望、对教育风清气正的渴望,变得更加迫切,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四、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教育基础。当前,主要是完成好三大任务。

1. 学前教育抓普及

我们要以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提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为根本任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为基本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所有乡(镇)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定标准的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大村独立建园,人口较少的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各地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任务分工,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科学保教。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突出,这一现象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保育和教育的关系,坚持保教并重;处理好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处理好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加强儿童心理行为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三是规范幼教管理。国家和江西省陆续出台了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收费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保教质量指南等。各类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各地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动态监管,对无证办园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收费监督,特别要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实行分类指导。

2. 义务教育促均衡

我们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强化统筹部署,努力使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明确目标责任。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署了《江西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书》,提出了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各地各部门要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共享优质资源。我们要鼓励探索区域内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三是均衡办学资源。我们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薄弱环节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四是均衡教师资源。我们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大力推行校长聘期制,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长效化和制度化。五是改进学校管理。我们要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率和招收择校生比率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中,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3. 普通高中强特色

从当前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的多元办学、多样培养与特色发展。各普通高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自身特色。一是明确特色高中的内涵,通过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特色化、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资源多样化、管理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做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江西省已经确定了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验首批试点学校,试点学校要积极探索,试出成效,试出经验。三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各校按照省实施方案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并在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条件的学校适当增设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如要完成以上三大任务,我们需切实处理好四对关系。

在育人理念上,我们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政绩观,大胆探索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科学评价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既要有升学率,又不唯升学率,不能用升学率这一个标准来评价学校。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短视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决克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有想象力、有创造性的人才。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优化教学内容。各地各部门各学校应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改善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的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在发展模式上,我们要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就江西省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程度明显提升,规模扩张不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下一步的重点是在坚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关键在于:一是适度控制规模。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实行适度规模办学,新城区规划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老城区部分学校进行迁建;老城区主要对未达标的保留学校进行改扩建。我们既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有所偏废。二是严格控制班额。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实行标准化班额教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尽可能多地启动小班化教学,以增加师生交流的频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地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导。三是全面提高质量。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在发展路径上,我们要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起步有早有晚,起点有高有低,条件有好有差,步伐有快有慢,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必须根据办学实际情况,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关键在于:一是在整体推进中加强分类指导。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学校,提出不同要求和任务。二是在分类指导中促进整体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基础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在分类指导中理解整体推进。整体推进不是搞千篇一律,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整体推进中要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示范义务教育学校、示范幼儿园在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在学校布局上,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我们要处理好适度集中与就近入学的关系。处理好适度集中与就近入学的关系,关键在于:一是制定科学规划。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确定县域内幼儿园、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各地各部门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及教学点,要保障生均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要配备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和聘用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有条件的可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三是加强园区建设。各地各部门不能以办工业园区和办大学园区的思维来办基础教育园区,而是要和城镇新区的规划相统一,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考虑就近入学。各地各部门要高度关注老城区教育发展和老学校的利用问题。

五、切实抓好基础教育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

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我们尤其要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1. 抓好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敏感因素。抓好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学生防溺水安全。江西江河湖泊较多,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定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切实把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防止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持续不断发生。二是校车安全管理。国务院高度重视校车安全,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执行,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三是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深入开展校园环境隐患排查,及早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千万学子在安宁和谐的环境中读书成才。

2.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突出抓好三项任务。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需要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以实施中小学教师名师培育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实施教师教育资源扩充工程,加强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其他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益。大力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提师能、弘师爱、树名师”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基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三是有序推进三项改革。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实施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探索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津贴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做好新进教师的公开招聘工作;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维护教师权益。

3. 抓好工程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基础。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抓好工程项目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学前教育项目。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这对发展江西省学前教育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一定要按照《江西省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校安工程。各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要克服困难,加大力度,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要全部消除D级危房,进一步筑牢中小学校舍的安全线。三是营养改善计划。江西省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7个县,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扩大到所有24个国定贫困县,努力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各地各校一定要精心组织,真正让学生营养餐吃起来、吃下去、吃得好、吃得安全。四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国家已下达江西省项目资金近20亿元,为改善江西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计划还将持续实施。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调度,狠抓进度,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实实在在,经得起检查。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基础教育全局战略选择、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务院曾专门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坚持应用导向,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加快推动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4. 抓好特殊群体教育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把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抓好特殊群体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江西省要按照文件,在年底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二是留守儿童。各地各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统筹协调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制度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优先满足留守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走读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三是残疾儿童少年。各级政府要努力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孤儿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扶持儿童福利机构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四是贫困学生。各级政府要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做好孤儿教育工作,帮助适龄流浪儿童重返校园,健全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五是民族学生。各级政府要创新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办好内地民族班,加强内地民族学生散插班的内部管理。

5. 抓好教育乱收费治理

教育收费事关教育形象和社会稳定。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散乱收费、违规补课收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幼儿园收费高等问题仍然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我们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点。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研判。国家部委和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加强形势研判,结合实际,出实招,下猛药,治顽疾。二是标本兼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加强学校规范管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教育形象,提高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执教行为的规范程度;要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是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三是加大查处力度。今后,江西省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乱收费案件的查办力度。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工作机制、典型乱收费案件通报机制等制度,提高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六、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创新机制,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1. 完善领导管理体制

各地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当地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各地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由“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学前教育由“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管理体制,落实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造性地抓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2. 完善评价监督机制

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和社会监督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导向功能,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教育工作重点转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充分认识教育督导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专门机构。教育督导机构要重点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和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建立“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让它们接受社会监督。

3.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经费投入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义务教育实行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基础教育倾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基础教育;要把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益。各地不得把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用来顶抵教师绩效工资。

4. 完善改革创新机制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江西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当前,我省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是要抓好一批关系到基础教育长远发展的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家校合作、民办基础教育管理、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改革项目在内的改革试点,试出经验,试出成效。

04

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历史上江西教育的兴盛时期之长、影响之广,值得现今的江西人为之骄傲,这也是发展当代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动力所在。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江西教育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早日实现江西教育的历史复兴。

一、认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大力推进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高等学校数量超过100所,在校学生人数近百万,校园面积扩大了四倍。二是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教师质量明显提高,“井冈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增多。三是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博士培养单位从2000年的3所增加到9所,硕士培养单位从12所增加到16所。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有所增加。四是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A类学科层次高,数量增多。五是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江西辉煌的教育历史相比、与周边其他省份的发展成就相比、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江西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从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在全国的综合排位来看,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相对偏低,据专家评估,约在19位,而高等教育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等教育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省教育整体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二是从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过低,层次结构不合理。三是从我省重点高校数量上看,只有 1 所“211 工程”大学,几乎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四是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看,院士、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生人数、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偏少。五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来看,我省在全国三大科技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只获得过二个一等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的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之,我省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其中有外在的历史客观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一是办学理念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学校规模而缺乏鲜明特色;二是资源配置问题,部分高校的资源配置存在项目封闭、简单重复、低效浪费等现象;三是体制机制问题,缺乏活力,不利于领军人物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脱颖而出,等等。

二、力促两大转变

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是要坚持科学定位、特色立校,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努力建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本科高校,建成一批优质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而实现江西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在全国各省的排位赶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施江西高校新的发展战略,力促两大转变。

一是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高校已经完成了规模化发展。实践证明,当年我省大力推进新校园建设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很好地实现了我省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让更多的年轻人跨进了大学校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只是阶段性的特征和任务,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外延扩张、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花更大的工夫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要控制总量,改善结构,基本不再建新校区,稳定大学的招生总数,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招生人数。

二是发展路径上,实现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一些高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办学讲求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希望迅速整体推进,实现全面赶超。结果专业设置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研究课题单一,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前一段,通过专业评估,减少了一些专业和学科,取得了明显进展。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均衡推进、整体发展向注重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转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会“舍得”,勇于“放弃”,切实按照“唯一性” 和“独特性”的原则,找准优势特色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提升江西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要实现两大转变,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找准优势学科

实现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突破,首先必须找准优势特色学科。要坚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选对了学科就事半功倍。关键是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需求。主要围绕我省绿色生态等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科研需求,凝炼学科的发展方向。二是结合江西人文、自然的独特资源。要从高校所处区域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中汲取养分,选择学科突破的方向。三是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既有优势。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淀中,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有影响、有地位的特色学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再加一把火”,谋求新突破。四是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要从学科与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中寻找到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方向、重点、途径与举措。

2.整合教育资源

一个地区、一个高校、一个部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实现重点突破,必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集中攻关,重点是做到“四个集中”:一是集中精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领导班子的精力应当主要放在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省级行政部门协调有关单位,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创新项目、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等的立项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倾斜。二是集中人力。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本校甚至外校的科研领军人才延揽和集聚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来,形成优秀的团队。三是集中财力。要构建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量今后应主要用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组织实施的“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计划”,设立“高等教育社科基金”等项目,在立项和资金分配时,要立足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高校自身的资金也要优先安排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建设。四是集中物力。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个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及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学科团队及科研成果共建共享平台,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提升创新能力

要坚持创新引领,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项目为抓手,实现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高校与区域之间的协同,以及高校与国际合作的协同,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三、实现“五个一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完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学术能力和行政能力、党的意志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实现五个一流。

1.打造一流的师资

大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教授有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当前摆在江西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缺少大师和领军人物。因此,必须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安守教学科研工作岗位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科研业绩评价,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要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一流的学生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偏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永恒使命。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加强专业教育,更要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一批高技能应用人才,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铸就一流的质量

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流的大学都是把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质量的教育对莘莘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高质量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往往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一个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服务教学一线,保障教学一线;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要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4.建设一流的设施

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作支撑。要加大硬件投入,舍得在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的配置、在重大研究项目上花钱;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要推进校校协同,改变一个课题多家重复、封锁资料、互相拆台的情况;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5.创新一流的管理

没有一流的教育管理,就没有一流的教育环境,也谈不上一流的学校。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书记、校长要团结共事,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保证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管理,还要善于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要建设优良作风。各高校都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校训,坚持不懈地培植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增强高校自身的“软实力”;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有序、乐学、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要坚持廉洁办校,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服务地方建设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江西高校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吸引本地优质生源就读和毕业生留江西工作的比例不高。二是“人才流血”现象比较突出,优秀中学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去读书、谋发展,穷地方帮助富地方培养人才。三是一些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的发展才能得到地方、社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否则,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要为我省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2.努力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

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立项研究,积极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区域、行业、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科学论证。

3.努力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高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一线,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攻关,破解发展难题,加强成果转化,为地方提供可选择的最优方案。一是要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二是要为“三农”服务,三是要为现代服务业服务,四是要为民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4.努力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

高校要切实发挥培养培训职能,发挥继续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服务技能培训,二是服务终身教育,三是服务社区教育。

5.努力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者

一方面,高校要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运用,努力把高校建成全省文化建设的高地。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弘扬主旋律上下功夫,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推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坚定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05

江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是事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也是关系民生就业的现实问题。江西对职业教育一直高度重视,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全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江西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链的短板,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没有根本扭转,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全面形成。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的人事制度和待遇政策还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内生动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度还不够深,降低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特色不鲜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两个转型:即在办学目标上向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转型,在人才培养上向应用型技能型特色人才转型。加快构建一个体系:即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抓体系建设 

一是整合中职教育资源。通过撤销、合并、划转、建设等形式,每个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达标中职学校。统筹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引导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二是引导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省、市应在发展措施、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指导转型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三是贯通人才培养通道。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3+2”人才培养试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试点范围,开展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适时开展高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试点,系统构建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和“天花板”。

二、抓质量提升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服务江西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适应性。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制度,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继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继续建设一批实训教学水平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训基地,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特色职业院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

三、抓改革深化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推动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的机制,推动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二是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认真落实《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着力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常态机制,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四、抓投入保障 

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近年来江西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了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但职业教育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

一是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做到“三个确保”:确保省制定的普通公办高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中等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到位;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中职和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二是突出改革和绩效导向。在经费的投入上,强化对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支持,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倾斜,引导学校主动对接需求,更好地服务发展,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是完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切实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加大免费和补助资助力度,逐步解决各类职业学校教师“五险一金”保障政策。  五、抓宣传引导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参与。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广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职业教育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的独特优势,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坚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信心。

抓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典型,宣传工匠精神和岗位模范,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

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推动整个社会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推进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用人政策衔接配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引导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尊重职业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06

江西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民办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是江西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江西自古人文荟萃,私学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民办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壮大。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全面深化江西省民办教育改革,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传承辉煌,肯定成绩,增强民办教育发展的信心

我国是世界上私学发展最悠久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等教育家就开始兴办私学;到了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以后,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主办的官学;隋唐确立科举制度以后,官办学校成为官吏的养成之所。但同时民间私学仍然存在,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另一类是传授经学的精舍。到了宋代,随着书院的兴起,私学进入了鼎盛时期,其后各个时期的私学发展虽有曲折,但一直兴盛不衰。总之,私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自古人文荟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私学十分发达。从孔子开私学之风起,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就游学南昌,结草为堂,授徒讲学;尤其唐宋以后,江西的书院更是蓬勃兴起,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高安的桂岩书院和德安的东佳书院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一批私家招徒授业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的办学准绳;上饶的鹅湖书院首开学术自由辩论之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绵延800年,至今兴学不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西民办教育传承辉煌历史,破浪前行,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江西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主要有五。

一是壮大了教育事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江西省民办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壮大。“十五”期间,江西省已与陕西、北京并称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三强省(市),进入了民办教育大省行列。“十一五”期间,江西省民办教育办学领域覆盖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办学格局。进入“十二五”后,江西省在适龄人口持续减少、生源明显萎缩的情况下,民办教育仍然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直至今天,江西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高校、民办中职、民办高中和民办幼儿园的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民办学前教育为普及江西省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提高了教育质量。在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近年来,江西省民办学校认真贯彻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逐步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办学规范程度大大改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民办学校,带动了江西省民办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据统计,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思想解放、理念新颖、管理严格的民办高校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形成了一种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民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市场化运作、内涵式发展的办学路子。比如,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享誉全国,江西中山舞蹈学校90%的学生能考入国家一流舞蹈学院深造,江西服装学院是我国服装职业教育领域的业内翘楚,南昌工学院的民族教育成为江西的一张重要名片,江西科技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在民办高校排名中处于全国前列。

三是激发了办学活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解放思想,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形式,通过个人独资、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江西省情的民办教育发展新路子。民办教育的活力不断增强,路子越走越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也开拓了江西省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之路。如新余市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大胆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出台了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因此,当地的民办职业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被誉为“新余现象”,得到了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四是缓解了财政压力。江西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多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政府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弥补了江西省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有效地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民办教育还促进了江西省经济的增长,民办学校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大了城市框架,强力撬动了经济内需,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是培养了大批人才。民办教育的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求学机遇。广大青年面对应运而生的民办学校,拓宽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增加了个人对不同教育的选择。40年来,江西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累计为江西省培养了一大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民办学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扎实,广受企业和社会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二、找出差距,认清困难,以改革精神直面民办教育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江西省民办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差距和困难主要有三。一是对发展民办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民办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对立起来看,没有很好地解决“破”与“立”的问题,怕改革、怕承担风险,导致政策制定滞后,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二是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还不能很好地落实,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民办教育还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比如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不明确、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得不到落实、公共财政资助政策执行不到位、对民办学校仍存在一些歧视性政策。三是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民办学校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一些年轻教师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有的宁愿到公办小学任教,也不愿意到民办高校当教师。许多民办学校成了公办学校“入门教师的接纳部”“初级教师的培训部”“骨干教师的输送部”。四是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不规范。一些民办学校在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还存在混乱现象;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教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办学定位脱离实际,求大求全攀高,办学方向不明;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家族式管理在不少民办高校依然存在。

从各地改革试点探索的经验来看,目前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为推进民办教育改革,教育部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了12项改革试点。温州、上海、深圳等地作为改革试点省市,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清除和破解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推出了诸多突破之举。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寻求民办教育改革的突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西省民办教育改革总的要求是,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打造特色的方针,使教育发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适宜教育发展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江西省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和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民办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其中,民办高等教育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民办院校和优质特色民办高校,力争3—5所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在全国同类民办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规模稳定,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民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各具特色,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提供更多个性发展机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得到健康发展,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的重点是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改革的突破。

一是在转变教育观念上求突破。长期以来,社会上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是有偏见歧视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的待遇不一样:公办学校姓“公”,政府部门为公办学校服务是责任和政绩;民办学校身份是“民”,给民办学校投钱则担心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能给政绩加分,甚至会被怀疑有利益上的牵连。政府部门因而顾虑重重。如何看待民办教育?教育之分是在质量还是身份?那就要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民办学校在经费来源上虽有别于公办学校,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首先,从目标来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都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从性质来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都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再次,从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来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树立“教育只分质量不分身份”的观念,给予民办学校“国民待遇”,让民办学校沐浴国家政策的阳光,享受“春风也过玉门关”的温暖。

二是在稳定教师队伍上求突破。教师队伍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民办教育质量的关键。有了好教师,民办学校内涵式发展才有坚实的人才支撑。从体制上看,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是教师体制的优势,人才引进上没有制度障碍;但同时,制约民办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教师问题,当前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总体素质与事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存在着身份上的客观差异,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与公办学校教师待遇相比差距较大。要破解民办师资不稳难题,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身份问题,这是保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各地和学校在这方面要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也正在研究民办学校参照同级公办学校教师配置标准给予事业单位编制的有关管理规定。其次,要建立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障新机制,使民办学校教职工在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保障水平与公办学校相当。再次,要维护民办学校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民办高校开展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最后,要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服务制度,构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人才流动的桥梁,加大对民办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的指导力度,帮助民办学校建设好自己的人才队伍。

三是在特色发展上求突破。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使得我们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必须通过质量创优、特色创新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总的目标是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当前,江西省民办教育已经迈入了上水平、创特色的发展阶段,不少民办学校探索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经验。但总体上来看,江西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相互之间,同质化倾向都比较严重,整体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如很多学校的校名相互模仿,让外界搞不清楚,就连很多省直部门都容易混淆。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江西省民办教育只有走创特色、提质量、塑品牌的内涵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除了学前教育对民办教育尚有较强的补充性需求外,其他学段的民办学校,都要逐步从满足补充性需求转向满足选择性需求,寻求特色发展。要寻求民办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抓定位。民办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公办学校尚未形成强势的人才培养领域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育市场,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定位,走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各地各部门要对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给予支持;允许民办学校申报课题,给予其课题经费。其次,要抓市场。在办学过程中,民办学校一定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凝练办学方向,创新育人模式,形成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才能在教育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再次,要抓品牌。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的前提是合理定位,核心是打造品牌。有人说现在民办教育的市场已经饱和了,我觉得,其实对高品质的民办学校而言,市场永远是不饱和的,高品质永远是稀缺的。民办学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努力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品牌学科、品牌专业,树立自己的名校品牌。大家要知道,品牌不是广告“吹”出来的,而是靠品质做出来的。民办学校单靠打招生战、打本位战、打广告战,不仅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屡屡伤及自身,最终是没有出路的。没有品质的学校,也就谈不上是品牌学校。

四是在转型发展上求突破。当前,国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提出要加快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自己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民办高校作为地方性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在转型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对民办中职学校也是一个重要启示和引领。对此,各学校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要片面追求高大全,要把学校定位在应用型职业院校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操作型人才上。特别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作为江西省民办教育的排头兵,这方面要先行一步,做出榜样,尽早实现转型发展。要寻求民办学校转型发展,第一,办学模式上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参与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决策,从而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既可以使民办高校尽快摆脱家族式作坊管理的窘境,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发展,又可以使独立学院摆脱对母体学校的过分依赖,尽快通过教育部的转设验收,实现规范办学。第二,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与江西省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类等紧缺专业。第三,课程设计上要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科学设计、重点建设。第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软硬件投入,确保设施设备要达到相关企业的先进水平,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五,民办学校要面向行业、企业,作为行业、企业的技术中心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江西省民办高校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办学特色和服务行业社会上先行一步并取得成效的是江西服装学院。该校紧扣服装设计特色,下大气力加强内涵建设,现已成为我国服装职业教育的业内翘楚。我国很多服装企业的设计师、设计总监都是江服校友。福建石狮这个全国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与江西服装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但为该校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而且当地政府对每一个实习生还给予每月1000多元的补贴。这类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的民办高校,不仅为民办教育发展树立了榜样,也是公办高校应该学习的典型。当然,江西省一批省级示范民办中职学校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民办高校一道,都是江西省职业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基础。

五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当前江西省民办教育进入了规范成熟期,但也面临着学校法人属性、财政资助、产权归属等制约发展的一系列发展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大胆创新与稳步推进、大力支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顶层设计、分类管理”的思路,全面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要优化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努力形成区分合理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体系,使民办教育在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师生待遇、土地使用、经费筹措等方面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教育部现在正在制定这方面的有关扶持政策,江西省将积极落实到位。其次,要努力营造适合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保障环境。民办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最终离不开一个尊重市场竞争、尊重民办教育举办者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大环境,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划制定、政策完善和标准实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民办教育。再次,要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民办学校收费应坚持成本核算、标准公示、分段收取的原则。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以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为基准价,在规定的幅度内自主确定具体学年收费标准,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后执行;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由学校自主定价,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后执行。同时,民办学校应坚持普惠性、公益性原则,所收学费除用于办学必要开支外,要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各地各部门也应清理和取消民办教育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最后,要扩大民办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的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从目前执行来看,民办本科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要报教育部备案,将来会逐步下放给学校;民办高职和中职在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与选用教材方面已经完全可以自主了。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形成民办教育发展的合力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落实扶持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江西省民办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改革既要面对观念障碍,又要面对体制障碍,还要面对政策障碍,特别是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这个利益格局既有已经形成的学校格局所产生的利益,也有已经形成的管理格局所产生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的战略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用市场机制激发民办学校活力,放宽准入条件,支持行业、企业等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教育学校,探索发展民办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建立公益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民办学校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对那些产权明晰、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高等院校给予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应为捐资举办和出资举办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给予贷款贴息,大力推进江西省民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是民办教育的生命,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主体还在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江西省政府已经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内涵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学科专业建设等,各地也要因地制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在民办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教学科研、教师保障、学生资助等方面给予补助和奖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通过政府补贴、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和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购买教师岗位等方式,支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从民办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根据其特点,主动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消除歧视性政策,保护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合法权益,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同等权利,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发展上真正体现平等待遇、平等竞争、一视同仁。今后只要是公益性的学校,在税费优惠、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支持等方面都要和公办学校实行一致的政策。对已出台的扶持政策,我们要加快落实的速度和力度,急民办学校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民办学校服务,为民办教育事业服务。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从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角度讲,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是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就现实而言,通过一定的制度性安排,确保民办学校依法诚信办学和良性稳健运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规范管理,应重点放在推进民办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公开办学信息、健全财务管理、防范办学风险等方面,尤其要重视清理整顿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不当竞争和失范行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属性,实施分类登记、分类管理、分类扶持,防止在倡导和鼓励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产生对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新的制度歧视乃至道德绑架;否则,这将可能导致民办教育举办者的“政策性恐慌”,使其产生“逆向选择”。无论是营利性教育还是非营利性教育,都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只要依法、诚信、规范办学,我们都应该鼓励、支持和尊重。各地各部门要规范民办学校投资者和举办者合理回报的界定和方式;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实行民办学校年检制度,推行年度报告制度,将年度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政府扶持资助和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对办学目的不端正、内部管理混乱、教育质量较低、社会信誉较差的办学机构予以整顿,坚决遏止违法办学、恶性竞争、欺骗招生等现象,切实提高民办教育的整体公信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民办幼儿园办学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严把“准入关”,并将其纳入日常监管,规范管理;民办幼儿园要遵循 “依法办园、诚信办园、科学管理、保证质量、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和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规范办园行为,树立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良好形象,促进江西省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民办学校及时主动向社会发布招生章程、收费项目标准、财务管理、办学条件等重要信息。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预警、防范、处置机制,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财务监管,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要健全法人变更机制,探索民办学校退出机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民办学校采取任何行政规制,包括实施学费专户监管、开展年度验审检查等,都应依法、依规进行,把握好一个“度”,绝不允许损害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学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民办学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增强其办学活力。

四是要落实部门责任。民办教育在改革内容上涉及招生考试、培养模式、课程学制、内部管理等方面;在外部环境上涉及登记、产权、税费、社保等政策法规;在管理职能上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税务、工商等众多部门。因此,推进民办教育改革,要加强统筹协调,使相关部门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要坚持综合改革,使各环节、各领域的政策衔接一致,协同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发展民办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主动为民办学校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指导与监督,创造和改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遏止向民办学校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为民办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民办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07

树立素质教育的六大观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里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指人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是指人们具有的能力、做出的行为、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考试作为当前社会条件下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家境贫寒、没有“背景”的孩子就是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考试作为评价、衡量教育和人才的有效方法,仍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存在,现在就想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应该选择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试卷选题、考试方式中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差异。应试教育,在教学目的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对象上,主要是面向少数人的“英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考什么就教什么;在课程结构上,重“主科”轻“副科”;在学生负担上,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在师生关系上,是一种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在教育方法上,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在教学途径上,是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在评价标准上,简单以“考分论成败”。而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对象上,是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课程结构上,不仅平等对待所有课程,还注意开发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在学生负担上,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强调生动、活泼的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师爱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途径上,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在评价标准上,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

二、素质教育发展的六大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升学率,又不唯升学率,不能用升学率一个标准评价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树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六大观念”。

1. 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各级党政领导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是否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证。判断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关键应当看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益,以及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贪大求全,搞大规模学校、大班额;不应用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对学校和师生进行排名奖惩;不应目光短视,姑息纵容当地学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要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真心实意地支持素质教育实施,坚决不给本地区和学校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名声”和“荣誉”,引导学校排除各种干扰,踏踏实实办学,克服浮躁和虚荣的心理,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2. 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其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教育基础。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树立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 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需求,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然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然集中在升学率上。为此,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改革重点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调整考试内容,变“为考试而学”为“为选才而考”,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探索分类考试,变“格式化”为“个性化”,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三是推行多元录取,变“独木桥”为“立交桥”。长期以来,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多次录取机制,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为基本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多次考试、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

4. 正确的教育人才观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我们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家、教授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定要转变“只有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社会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人才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5. 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旧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考分和成绩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终结性结论,而是主要说明学习的起点和新状况。正确的质量观,应当是发展的质量观、相对的质量观、多元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即应当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凡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的都应得到肯定。相对的质量观,即对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质量判断,不能单纯地使用统一的标准,而应使用不同的标准正确衡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提高地区和学校的积极性。多元的质量观,即我们常讲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要用整体、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教育,从过去仅仅看分数的提高转变为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走内涵发展之路,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况,通过打造“一校一品”,来提高办学质量。优质示范学校要切实发挥其在提升质量方面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在江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校,为推动江西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 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关键环节。各中小学校都应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学习与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必须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和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教学观。各中小学校要运用现代教育科研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既重视基础课、必修课,又要开设更多选修课供不同能力与志趣的学生自由选择;要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东西,还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要将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