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政更需制度保障

教育部8月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诸多重磅消息,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不得按成绩分班、排座位、“贴标签”;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8月31日《现代快报》)

“双减”政策持续发酵,教育部30日新闻发布会发出的信号,旨在进一步释放国家对于“双减”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明确了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教育减负,有的地方早已经有相应的举措。早在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就明确均衡分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重点班和非重点班。2014年,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明确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然后,为了规避政策,一些学校以“创新班”“实验班”等名号来实现分班的目的。

要真正让“双减”政策落地,首先必须转变一些学校和家长的思维观念。义务教育的本质是普惠教育,应当遵循的是“有教无类”,而不是一种选拔教育,更不是要以教育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学生,我们依旧有补充教育的体制机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普通生”“差等生”等等,则更需要的是教育公平。因此,“双减”背后的实质,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享受到同质的教育资源。

要让政策真正落地,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强调,要强化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校长负责制。并将有关要求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和“双减”重点工作监测台账。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日常巡查和打击力度,有效遏制“落实中打折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违法违规行为。(诸葛昊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