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对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忆

今年中秋节,家族团圆聚会,菜肴丰盛,唯独没有月饼。聚餐后,在老家的小超市里买了一袋8元的传统泡饼,发面烤制,配料只有白芝麻。这种月饼,现在吃的人不多,小孩子们更是一口不沾,因为口感确实一般。但我买的时候毫不犹豫,不是因为我喜欢吃,而是这饼充满中秋节美好的回忆。

回首儿时,中秋节是一个非常值得记挂的传统节日。那时虽然会背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是不会去关心诗句是啥意思,唯独关心会不会有新衣服新鞋子,更重要的是能吃到月饼,不管有馅没馅,感觉特别好吃。

如今过中秋节,会莫名感到惆怅甚至伤感。月饼样式繁多,花样百出,味道各异,但却觉得“不好吃”了;衣鞋款式丰富,新潮的,旧派的,琳琅满目,但不再期盼了……更为忧虑的是,大人对中秋节的记忆,与孩子们讲来,似乎无法给他们带来新奇和吸引力。想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们不缺“吃穿”了,缺的可能是儿时那份期盼后的满足,还有人们经常提及的仪式感。

诚然,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现在的孩子去共情自个儿时的记忆。他们的童年有足够丰富的食物、穿很久也穿不烂的衣鞋,他们是衣食不缺的幸运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传统节日仪式感正在弱化,或者说不被当下年轻人、孩子所熟知、了解。相反,外来节日却颇受欢迎,这种反差,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好在最近一些年积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延续传统文化中民族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增强,特别是大量文化精品璀璨面世、大批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再获新生,节日活动、节日礼物、节日仪式等愈加丰富,物质和非遗文化载体比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正在加速成型,让我们倍感欣慰。

纵观历史,传统文化经历过很多起起落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节日文化曾经一度势弱,那是旧中国积贫积弱所致;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传统节日文化的再度兴起,则是中国自信的深厚沉淀。直怀满心期待展望未来,我们更要脚踏实地用好文化产品、文化实力、文化创新,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筑牢根基!(戴庆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