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减”落地见效,还有“功课”要补上

虎力全开向未来,铆足虎劲往前冲。2月16日,“神兽归笼”,江西省南昌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第一天。

“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寒假正式结束,在“双减”政策有力引导下,孩子们2022年的寒假已经不同以往:不用受缚于“第三学期”的捆绑,不用“背着书包在补习班转场”,不用因为“层层加码”的假期作业鏖战,而更多的是在运动场锻炼、在图书馆阅读、在劳动中体验……

“双减”政策初衷及效果无疑是好的。“双减”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轻松一点、压力减少一点,以此让孩子成长慢一点、稳一点,同时更期待用政策制度来引导让家长不随“拔苗助长”之流,不造“互相伤害”之卷。“双减”从酝酿之初到落地之时历时不短,大众也对其颇为期待,所以双减政策一落地,就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各方较为积极的评价:孩子作业少了,兴趣爱好有了,家长也更加轻松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对“双减”之外孩子学习和成长问题,学校和家长同样表现出一定的担忧:没有作业的辅导孩子的学习该怎么巩固?没有校外培训的补课孩子的学习怎么跟进提高?没有家庭作业和课外辅导的“无孔不入”反倒让学校和家长的失措感越发增强,这种反差令不少人诧异甚至不解。

其实,各界对“双减”的短期不适应,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各界对教育惯性思维的转型“不适应”。长期以来,各界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和理念存在认知“偏执”,只注重学科教育成绩,从上课内容到课后复习,再到课外辅导,都将提高学科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至于办法只能是无所不用其极:学校教育加班加点、分秒必争,家庭作业堆积成山、熬夜鏖战,课后补习层层加码、相互内卷。而当“双减”落地时,大家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没有作业、没有课外辅导,突然一下子让学校和老师,特别是让家长不知所措,因为找不到辅导孩子的“抓手”,就会“放了孩子的手,空了家长的心”,家长们只能从心理上更多地“干着急”。殊不知,教育部在这个寒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就写道:“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适应“双减”常态、适应从容应对,或许家长和社会,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自我调整。

其二,学生素质教育尚未完全“到位”。素质教育倡导实施多年,但家长和学校怎么实施素质教育却没有“标准格式”,不少家长更是无从下手,相比之下应试教育反倒来得更简单些:抓学习成绩、抓课外辅导。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部门试图让“双减”为素质教育开路,但要明白“双减”政策并不等同素质教育本身,它只是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两者有融合,但要在路径和方法上实现两者的融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目标、手段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双减”的快速落地实施就使得不少家长突然感觉无所适从,既抓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也找不到提升孩子素质教育能力的目标、方向和手段,不适应就成为必然。从这个层面上说,素质教育的暂时“缺位”着实给“双减”政策的落地效果带来不小影响。

其三,“双减”本身“落位”有别。从政策的宏观和长远层面看,“双减”政策确实能够让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减负,特别是课外培训辅导,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各方的内卷。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却各方有别:不少家长都没有停止校外课程培训,也没有给学生课外减负,甚至少数学校也都没有真正给学生减负,作业不减、补课不停的问题依然存在。换言之,“双减”政策实施并未能一碗水端平,严抓则实施得好,松管则落地得差。很显然,在功利教育理念之下,目前教育实施方依然希望通过补习、补课的“老办法”去提升学生成绩,这就导致“双减”在各地、各校之间的差异化实施,特别是学校和家长很难“不为所动”,矛盾的心理也许拗不过眼前的现实,抓与不抓、补与不补,各方有所盘算权衡,导致“双减”本身“落位”有别。

从政策的初衷本意到实施效果,应该说“双减”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得到多方的认可。但另一方面,要让“双减”落地提效,更好地为教育环境的塑造和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还需要尽快配套完善好素质教育的内容载体,全面督促“双减”政策的无差别实施,以及加大宣传教育调整教育思维,只有尽快补齐这些“功课”,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加天性、开放、从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戴庆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