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树立大食物观,实现“吃饭自由”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其常被看成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刻度尺”。2021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已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富足标准下的居民生活,追求更高质量的“吃饭自由”,要以实现“四面性”为目标树立大食物观。

实现品种的多样性。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从来就是头等大事。既要让十四亿人口吃饱饭,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稳住农业基本盘,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让人民群众吃好饭,丰富食物结构,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人们过好“要啥有啥”的生活。

实现来源的广泛性。民以食为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田里种的,数不尽的食材和调味,绘就了我国“饮食地图”。既要开拓食物来源,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充分用好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挖掘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来源,也要用好科技力量,向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开发新的“食材菜谱”。

实现布局的匹配性。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想实现好收成,就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盲目种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实现供求的平衡性。变革在平畴阡陌间,成效在精致餐桌上。当前,某些农产品“有啥啥不要”和“要啥啥没有”的问题依旧突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并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举措。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培育农产品创新链、加工链、物流链“一条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从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到追求“吃好穿好”,中国正一路狂奔,顺风驰骋在更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宛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