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都要到了,‘双11’买的东西还没发货。”“以前电商都是以‘快’为噱头,怎么现在开始‘比慢’了?”……在某社交平台上,网友创建了一个“讨厌预售”的话题,阅读量已过千万。在“万物皆可预售”的当下,网友晒出的预售商品甚至包括电池、泡面、猫粮等,引来吐槽。(6月9日 工人日报 )
眼下,预售已成为电商普遍采用的一种销售手段,也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然而,有些商家拖延发货、随意更改发货日期甚至单方面撤单、不退预付金、不能退换货、不接受差评,还有些商家以预售之名将产品备货的库存成本、时间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怪有些网友吐槽称某些预售是“越来越看不懂”了。针对预售的种种乱象,无论是有关的监管部门,还是相关的电商平台,亦或是广大网购消费者,都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当从规范网络销售秩序的目标出发,联手治理,坚决不让预售成为侵权“预谋”。
作为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要与网络管理部门联合出台相关的制度规章,对预售商品的种类、预售期限、售后服务等做出限制性规定,并通过大数据托付加强对平台和商家的监督,对那些拖延发货、随意撤单、不退预付款、不接受退换货以及转嫁成本等欺诈行为,迅速予以查处、处罚,严重者在予以经济处罚的同时将其纳入“黑名单”,进一步提高其违法失信成本。
作为电商平台,要坚持诚信经营,依法依规建立完善商家产品上架审核机制和商品预售监督机制,对那些不标注质量、价格、生产厂家、发货时限、发货方式、售后服务、风险提示等内容的预售商品坚决不予上架,以滤掉超出合理预售期限的商品,防止商家利用预售而欺诈消费者现象的发生。同时要确保用户评价能正常发挥作用,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投诉和纠纷解决通道,让消费者受到欺诈后有快捷的维权渠道。
作为产品的生产厂家,要坚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从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的高度打造更多名优品牌,真正拿出质量上乘、价格优惠的产品通过平台进行预售,并公布客服电话和投诉电话,明确相应的售后服务措施和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切实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商品虽然预售,但品质和服务丝毫没有缩水,从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作为消费者,面对平台上各路商家推出的“预售”商品,要保持冷静,要根据自己的财力购买急需商品,而不能受商家的忽悠而买来“废品”。如果真的需要,也要在交易前花一点时间了解商家的诚信度,弄清预售商品的相关信息,熟知相应的预售规则,并与商家明确约定各自权责,以免跳进商家挖好的“陷阱”。如果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保留凭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袁文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