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谈丨基层减负并非简单做“减法”

自中央连续下力气减轻基层负担、整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后,基层负担重、形式主义多等问题有明显缓解。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在多地基层采访发现,部分村里文山会海问题还较严重,挂牌治村、空壳合作社等形式主义顽疾仍待根治。

解决基层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初衷是为了让基层干部从无关紧要的表面工作中解脱出来,走出办公室,下沉一线,和群众面对面,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心声,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巩固脱贫成果、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去,做更多实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是,基层减负的顽疾尚未得到根治,部分村里开会多、迎检多,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考核名目多、牌子多、“空壳社”多等问题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工作繁重,人手不足,甚至出现了对待工作“走过场”、数据弄虚作假等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的现象。既耗费大量时间、占用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个别地方在执行基层减负时敷衍应付,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执行“上热下冷”,工作大打折扣,只管文件传达,喊喊口号,不管政策落实,基层减负得不到真正改善;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祟,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变相给基层施压,开会数量少了,但是会议时间长了;红头文件少了,但是工作群通知多了;统计报表少了,但是小程序排名多了……久而久之,基层负担不减反增,减负顽疾得不到根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遏制基层减负形式主义要自上而下减轻基层负担,制定更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注重实绩,提高效率与质量,而非简单理解为减少开会、迎检、文件、挂牌数量。同时,基层减负而非减责,减少督查检查并不等于无事无责,群众是检验政府工作的“主考官”,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通道,共同监督,使其将更多精力放在服务和发展上。(李婉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