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的“生产”过程

很多人听到“等病理”三个字就以为自己可能“不幸中招”天都要塌下来了千万不要慌!深呼吸!结果还没出来呢淡定淡定~

“病理乃医之本”病理被誉为诊断中的“金标准”它研究和阐明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和结局为临床提供提供可靠的防治疾病的依据和推测疾病的预后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350

既然病理诊断结果对临床的诊疗过程如此有帮助?那为什么病理报告不可以立等可取?

为什么影像、检验结果隔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出来,而病理结果总是“遥遥无期”呢?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病理科,共同了解一张病理报告的产生,需要经历哪些“故事”。

每一份病理报告的生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7个步骤:标本固定——取材记录——脱水——包埋——切片——染色——阅片、报告发布

part.1

标本固定:临床医生将需要做病理分析的标本在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小标本需固定4~6小时,大标本需剖开固定18~24小时,其目的是防止组织内部自溶,影响病理诊断等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353

part.2

取材记录:标本送达病理科后,由病理技术员与病理医生配合,将标本的大体情况登记录入系统,并将病变部位按照取材规范切成≤2.0x2.0x0.3cm的组织块,每一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且每一块组织都有其唯一的编号

part.3

脱水:取好的组织块一起进入封闭式全自动组织脱水机进行脱水,脱水是需要大约10小时以上的多步过程,一般在取材当日的夜间进行,以节省时间。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356

part.4

包埋:包埋是将脱水完成的组织固定于包埋盒上,把软组织变为硬块方便后续进行切片,其中最常用的包埋剂是石蜡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358

part.5

切片:技术人员将包埋好的蜡块切成厚3微米的组织白片,粘附在玻片上,此时切片是没有颜色的,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需进行染色处理

part.6

染色:最常见的是HE染色,就是将玻片上的超薄组织,用苏木素和伊红染料,分别染出细胞核和细胞浆,从而能够在显微镜下直观观察到细胞及组织的形态。此时患者身上取下的标本也终于进入“审判”的时刻。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400

part.7

阅片、报告发布:病理医师将染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运用病理学知识,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对送检标本进行最后的诊断,此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初诊医生和复诊医生的双人两级诊断,如遇到疑难病例,还需经过高级医师间讨论、会诊,才能得出最终诊断结果。

微信图片_20230619095403

就如病理科医生所言,一张张玻片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承载着无数人的健康梦和无数家庭的幸福。临床医生在台前为患者治疗,病理科医务人员则在幕后与患者“交流”,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疗服务。(南昌市人民医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