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钟奶奶从未想过,一次普通的弯腰捡东西,竟让她陷入了长达两个月的噩梦。起初只是腰背隐隐作痛,钟奶奶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骨头不中用”。然而,疼痛逐渐升级,夜间平躺时稍有缓解,但每次起床或翻身,剧烈的“电击样”疼痛让她不得不咬住毛巾才能勉强动作。钟奶奶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服用钙片、止痛药后却毫无起色。最终来到高安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入院治疗。付长林主治医师给钟奶奶完善MRI及CT检查,仔细判读后在她的脊柱中发现了一道危险的“真空裂隙”。终于找到折磨钟奶奶的元凶——Kummell病。
术前
术后
骨一科医师团队根据钟奶奶的身体状况全面评估后,决定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次日,局部麻醉后在C臂机透视引导下,甘海珠主任医师将两根直径3.5毫米的穿刺针精准插入钟奶奶的病椎。随着医用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缓缓注入,椎体内的“真空裂缝”被迅速填充。整个手术过程仅30分钟,皮肤仅有两个针眼大小的创口。术后2小时,钟奶奶在医护人员搀扶下尝试站立。“腰杆能挺直了!我差点以为自己要瘫痪了,还好来了人民医院,真是太感谢你们了!”钟奶奶摸着后背惊喜地说道。
据骨一科黄瑞雄副主任介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加,骨质疏松患者也逐渐增多。脊柱Kummell病作为“沉默的致残杀手”,在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却因症状隐蔽、易被误诊,让许多患者错失治疗良机。目前,钟奶奶已康复出院,在家恢复情况良好。在此,我们温馨提醒老年朋友,顽固性背痛绝非正常衰老,建议及时就医,我们将通过精准诊断与微创治疗让大家重获“挺直脊梁”的权利。
什么是脊柱Kummell病?
Kummell病,又称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其本质是椎体骨折后因缺血导致骨组织无法愈合,最终形成“真空裂隙”,犹如朽木中空的树干,轻微受力即可能彻底崩塌。当骨质疏松的椎体发生微骨折后,破损的血管无法再生,骨折部位逐渐缺血坏死。坏死的骨组织被吸收后形成充满气体的“真空腔”,这个脆弱的结构在患者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中持续受压,最终导致椎体塌陷、神经受压。
温馨提醒广大老年朋友有以下症状组合要警惕:
1. 体位性剧痛:平躺缓解,坐起或翻身时疼痛如“刀割”
2. 无外伤进行性驼背:背部弧度逐渐增大,身高“缩水”
3. 夜间痛≠休息痛:与肿瘤不同,此类疼痛夜间不会加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