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小县城的引才聚才之“道”

人才是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下大气力全方位引进、用好人才。但在近年的“抢人大战”中,相较于大城市丰厚的优惠条件,小县城往往囿于经济实力,不仅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反而留不住人才,产生“吸虹效应”,陷入人才紧缺的尴尬处境,制约地方高质量发展。小县城如何破解人才紧缺难题?需从招才、用才、爱才三方面发力,不断优化引才、育才、留才大环境,让人才动心、上心、安心。

近期,中西部两个偏远县城事业单位招聘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认为,高学历人才进入小县城是“低就”,是人才的错配和浪费。这显然是一种偏见。高学历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能给县城带来新气象、新变化。但网友提出的错配问题也具有一定现实基础。一方面,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能力高低还受人生阅历和工作、处事经验影响;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能否“施展拳脚”,还与其所学专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是否匹配有关。因此,小县城在引进人才时,不能盲目攀比,应当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选人导向,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种种限制,紧盯地区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建立以实干看人、凭实绩取人的选人标准,使引进人才技能素养和岗位职责与地方需求相契合,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专业技术人才铺天盖地、高层次人才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

引才难,用才更难。有的地方对年轻人才存在难当大任的偏见,对年轻人才不放心、不信任,没有把优秀年轻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磨练。有的地方对外来人才心存顾虑,担心外来人才流失,不给成长、发展平台,导致外来人才要么干不久就离开,要么出现知识和技能“无用武之地”的人才浪费问题。小县城要想用好人才,就要充分相信人才。对年轻人才要破除不放心、怕出事心理,剔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把年轻人才安排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历练,给予“容错纠错”机会,鼓励尝试、宽容失败,让年轻人才在磨砺中成长为能堪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对外来人才要放下疑虑,打破“地域偏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大胆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中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获得感,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干起来,为地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才、用才,更要爱才、留才。与大城市相比,小县城经济实力有限,给不了人才特别丰厚的物质待遇。因此,小县城要在“服务保障”这个软环境上下足功夫,系统掌握、全面梳理人才所忧所盼,根据各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关爱激励上多想办法、多出对策,对症下药、精准发力,诚心诚意地解决人才的“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外来人才,要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放宽落户条件、出台子女配偶可随迁的政策,做好人才落户、住房等方面服务;针对有小孩需要入学就读的人才,要通过出台入学优待政策、整合教育资源、建强师资阵容等来解决人才孩子上学问题;针对有亲属患病的人才,要通过制作人才“就医卡”、设立“人才号”等方式解决人才及其家属就医问题。只要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把人才的“心中所想”当作“行动之基”,把激励关爱真正送到广大人才心坎上,就能让人才感到暖心、干得开心,安心、全心地投入到地区发展中。(彭一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