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粗暴执法难树文明乡风

近日,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被工作人员往食物中强行撒盐,视频上传网络,有人质疑“执法粗暴”,有人批评“浪费粮食”,争议不断。

后续情况通报显示,纠纷系“副镇长带领镇村相关工作人员劝阻,过程中沟通不畅”导致。工作人员执行规定,阻止大操大办,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从当地1月26日发布的“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倡议书来看,“坚决抵制各种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坚决不操办、不参加搬家、祝寿、参军、升学、满月、剃长毛、迁坟、垒坟、出院、开业等其他酒席”,也的确是秉公执法。

但于情,人家欢天喜地,你不撒红包撒盐粒,谁都会觉得不吉利;于理,采用暴力执法,哪怕打着移风易俗的旗号,也难逃侵犯公民权利的质疑。用浪费来制止“浪费”,用粗暴执法来治理“不文明”,显然是走入了误区。“好心办坏事”的背后,工作方法和态度有必要深入反思。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然而吃酒席时讲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却常被忽视。近年来,多部门频繁发文,将大操大办列入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而落实中难免遇到阻力,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摆多大的场子算是铺张浪费,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民情民意和实际需要确定执法标准。

比如有人借“母猪下崽”摆酒,实则变相敛财;有人在村镇“地位特殊”,别人不敢拂了面子;还有人抱怨一个月吃了20多场酒席,份子钱成了新的负担……这些陋习确实该管,且动作要快,手腕要硬。也应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比如孩子满月不摆酒,难免有个别人接受不了。也有人提议:“能否只摆几桌,不收或少收份子钱?”如何在坚持整治原则不违背的基础上,畅通沟通渠道,赢得本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地方干部多花一些心思。

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往往需要一个“拉扯”的过程。有些地区积极开展宣传引导,通过举办讲座、培训、集体学习等形式提高政策的触达率,降低了人情交往的负担;还有些地区鼓励村民自发制定乡规民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经济因素与人情往来交织,在个体认知上常常体现出滞后性,需要秉持“人情味”进行管理。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若从某一日期开始狠抓酒席,但部分村民送出去的份子钱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谁愿意吃亏,谁又愿意配合?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将思想宣传工作做到前头去,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执法人员和群众不该是敌人,讲究力度的同时也应有温度。取缔某项习惯难免有“阵痛期”,而“伤口撒盐”不科学,反倒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公信力资源的浪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杜绝粗暴执法,放下对抗思维,才能将基层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树立起乡村文明新风尚。(默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