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活在公私之间,都对公私有着明显的需求边界。近日,多地大学出台规定,禁止学生在宿舍挂床帘,引发舆论热议。
对于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我们对于集体宿舍的印象可谓记忆深刻:初中时期,几十个学生住着一个宿舍;高中时期,6-8个学生一个宿舍;大学时期4-6个学生一个宿舍。那时候,囿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公共空间之中,一面透明的蚊帐便是最好的保护层,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中,“隐私”两字并不那么显眼。
时代是在变化的,生活习惯和隐私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近年来,悄然兴起的床帘,成为大学宿舍最热门的现象之一,各式各样的床帘装点着寝室的风貌,迎合着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需求。这股风气也席卷着一座座校园,让相对透明的宿舍隔出一块块私人小空间,大学生们在里面睡觉、学习、刷剧、游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如果说学生宿舍是开放式的“公域”,那么拉着床帘的床便是封闭式的“私域”,这块“私域”包含着“不愿被人打扰”或者“不愿打扰别人”的善意。同时,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坚持独立性和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正常表现,一块不透明的床帘,能让大学生的个人世界保持应有的自由,虽然显得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也让“公”与“私”更加分明。
一些高校打着消防安全和学生健康的科普理由,禁止学生在宿舍挂床帘,出发点还是好的,但说服力比较牵强,也把大学生的自我需求想得太简单了。大学生毕竟不同于未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社交方式,有自己的独处需要,床帘之所以代替蚊帐成为“标配”,自有其普遍存在的意义。如果“一禁了之”,反而容易让已经形成生活习惯的大学生们抵触,会让他们觉得“管的太宽”。从网上的反馈的观点来看,此举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舆论支持,反而让人觉得不合情理。可见,“为你好”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以“大家长”式的作风进行制止。
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很容易形成“潮流”。当学生在宿舍挂床帘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再去进行“干预”,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正如前几天,“卧铺挂帘子”引发热议,舆论也是一面倒地支持年轻人的生活选择。年轻人爱挂床帘,并没有太多可非议的,而是源于他们的生活观念转变。小小床帘也有大大的学问,对此,高校要重视小小床帘的功用性和实用性,及其背后的安全感和边界感,科学合理引导大学生们正确“挂床帘”,以精彩的宿舍文化丰富校园生活。(长天新闻评论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