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评丨谨防“造景”带偏实干节奏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总结出经验,‘造景’出政绩”成为一些地方的工作惯性和出彩“妙招”,主要聚焦于三个领域,一是机制上的“创新景”,二是点位上的“示范景”,三是沿线上的“脸面景”。“造景”成功后,“经验报给上级,功绩揽在名下”似乎就大功告成,但这其实是对务实求真和真抓实干的背离,基层党员和群众十分不满。(4月24日 半月谈网)

据报道,一些地方沉浸于“造景”出成绩的逻辑自洽,认为正是在“创新景”的机制引领下,才有了点上“示范景”的出彩,面上“脸面景”的光鲜,“理论指导实际,实际反证理论”,形成自洽的逻辑闭环。甚至出现一种不良倾向,认为“干出汗花,不如笔下生花;熬出泪花,不如舌灿莲花”。

众所周知,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通过培养典型、立起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见贤思齐,有助于抓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升。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适当地“造景”未尝不可。但“造景”要造风景而不是盆景,如果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为了谋求个人政绩,摆不正盆景与风景的关系,重盆景轻风景,甚至于错把盆景当风景,如此“造景”,完全可能带偏基层实干节奏。

把有限的资源堆积到一起,尽全镇,甚至全县的物力财力,打造一个“新产业”,培育一两个“示范村”这不难,但要根据一个镇、一个县的资源禀赋,为全体村民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让全镇甚至全县的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就很难。如果一些地方在评价考核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看“盆景”不看风景,就完全有可能滋生基层“假务实,真造景”,影响工作的抓落实,各级党组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重视。

一些地方基层热衷“造景”,病症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层“造景”是典型的“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大肆“造景”的名利双收;埋头苦干不“造景”的,却无法评优评先,无法争取资源,这必然导致基层“造景”风盛行,真抓实干反而稀缺,这对基层工作抓好抓实大为不利。希望各地强化监督考核,注重治理,让“造景”干部没有好日子过,从而倒逼基层干部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实绩。(李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