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你 “乐”享备课——南城县盱江小学教育集团四年级音乐集体备课活动

在教育的沃土里,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是智慧的碰撞,是为了给学生带来更精彩的课堂。近日,南城县盱江小学李毓梅副校长、龙湖小学丁勇刚副校长、严和学校周利勇副校长分别带领学校的四年级音乐老师齐聚一堂,围绕《唱山歌》展开了一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集体备课活动。

深入剖析 把握教材精髓

活动伊始,主备老师饶佳丽详细阐述了《唱山歌》这一教学内容。

饶佳丽老师首先介绍《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壮族音乐风格,歌词质朴,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歌曲奠定基础。

随后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精彩片段,提问学生影片中的民族和歌曲特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壮族山歌《唱山歌》。这样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再次播放歌曲,分段聆听,分析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第一段旋律优美流畅,具有山歌的悠扬感,重点讲解装饰音“ 6 53 2 ”中前倚音“6”的演唱,要唱得轻巧短促,体现出歌曲的活泼俏皮;第二段节奏稍快,出现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切分节奏带来的独特韵律,强调切分节奏处重音的变化。

最后教师范唱第一段,学生跟随教师一句一句模仿哼唱,注意发音、装饰音和节奏的把握,一句一句教唱,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和节奏问题。教唱完第一段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哼唱几遍,然后分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用同样的方法教唱第二段,引导学生对比两段的不同,感受歌曲的变化。组织学生完整演唱歌曲,钢琴伴奏,要求学生唱出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壮族山歌的风格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唱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

各抒己见 共筑精彩课堂

在教学方法的讨论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尧志坚老师提出山歌其实就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呈现,可以通过山歌引入到南城的采茶戏,传承当地特色。

龙湖小学付文杰老师则认为应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鼓励他们分享生活中类似的欢乐、赞美等情感体验,将个人情感与歌曲情感紧密相连。

张楠老师则认为可以先展示广西的山水风光图,让学生用词语描绘眼中所见,再顺势引出歌曲,通过美景引发学生对当地文化与音乐的好奇。

严和学校邓水华老师的想法和尧志坚老师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尝试让学生分组改编《唱山歌》的歌词,描绘自己的家乡,效果很不错。这次备课,是否也可以加入这个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邓祎萍老师建议可使用乐器,通过打击乐器,在实践中强化对切分节奏的感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情感方面,老师们也有不同思路。龙湖小学罗丽老师觉得可以讲述壮族的风俗故事,让学生体会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演唱时更富有感情。

龙湖小学的黄朋老师在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在节奏练习环节,是不是可以简化节奏型,先从简单的拍手跺脚开始,等他们掌握后再逐步增加难度?

黄仕琴老师提出,在教学《唱山歌》这课,要掌握山歌的自由、高亢、情感真挚的特点,学习真假声的转换、气息的运用演唱技巧, 解决音程跳跃较大的部分。

资源共享 提升教学品质

同时,老师们还交流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本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避免走弯路,提升教学质量。

严和学校周利勇副校长认为本次教育集团四年级《唱山歌》的集体备课展现出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专业能力。教学内容丰富且贴合教材,注重对歌曲背后民族文化的挖掘,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山歌的魅力。

龙湖小学丁勇刚副校长首先肯定了此次活动的准备充分,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紧密围绕《唱山歌》的民族特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像情境创设、互动游戏等,引导学生感受山歌魅力,提升音乐素养,十分出彩。并提出在教学拓展部分,可加强教育集团资源共享,比如分享不同地区教学案例,让备课内容更丰富,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音乐课堂等可行性意见。

最后,该校李毓梅副校长认为本次《唱山歌》的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展现了教育集团四年级音乐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专业素养。通过深入研讨、资源共享,为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相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唱山歌》这堂课将如同一首动听的乐章,在学生们心中奏响民族音乐的美妙旋律,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音乐的海洋中快乐遨游。(南城县盱江小学     吴文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