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某中学“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引发教师及家长的不满。同时,也给学生校园生活造成巨大困惑,甚至有学生说“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事实上,“课间圈养”现象并非只在个别地区或个别学校,从各地网友的反映来看,或多或少存在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让人不禁想问:“课间圈养”缘何一直不休?
课间休息,其本意在于给孩子们课间间隔,通过短暂休息来缓解和调整身心状况,为学习、生活和成长创造空间和时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少课间休息都被挤占甚至取消,从而让课间休息硬生生成为“课间圈养”。究其原因不难看出,“课间圈养”的关键还在于学校。学校承担学生的学习无可厚非,但过于“钻营”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可能会让学校考核过于功利,由此造成对教师的KPI也就自然而然会促使老师想尽一切办法甚至通过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来给学生“加码”,“课间圈养”似乎就有了“合理性”与“可行性”,这也就有了“卷”完家庭作业再“卷”课间休息的加剧现象了。
除此之外,学校对“课间圈养”担负责任还体现在学校的学生管理上,不少学校为保证学生安全和校园环境,都会禁止学生“吵闹”“奔跑”“追打”,孩子们课间休息也只能安安静静做个“好孩子”,但殊不知中小学生的天性之中就有好动、社交本能,学校通过自认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孩子的运动、交往天性,是否是真正地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考虑?当然,责任也并不全在学校,毕竟学生安全是第一位,相对有限的硬件设施摆在那里,要让学校完全“放开手脚”依然有一定难度,但从学校管理制度和考核取向上“破局”,依然是解决“课间圈养”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课间圈养”与家长心态也不无关系。在学校高密度人群的环境下,孩子们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甚至有严重伤害的情况发生。在安全问题上,学校与家长是一致的,会尽一切可能防止和避免伤害发生,但也有极少数家长“放大”孩子们在学校的轻微磕碰,甚至还出现为“踩脏白色鞋子”闹到学校追究同学责任的情况。这种过于谨慎、甚至可以说过于矫情地给学校施压的心理和举动,实际上更会让学校不敢作为,让学校不敢给学校课间更多的空间和自由,结果只会加剧“课间圈养”现象,其最后的结果还是影响和限制了孩子们的正常成长。因此,家长在解决“课间圈养”问题上,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或许放平心态相信学校教育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学校也要担负起应有的管理责任,让学校的管理与家长的信任形成良性互动。
课间虽然只有十分钟,但课间十分钟不仅是教育理念问题,也是学校管理水平问题。切勿让“课间圈养”成“习惯”,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自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