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评丨莫让“第一学历”偏见越演越烈

12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一篇题为《困在“第一学历”的年轻人:打破那面隐形的墙》的文章,冲上热搜,引发激烈讨论。受访者林奇(化名)坦言“第一学历是我的伤疤。”当下“第一学历”仍然在各类招聘中起着重要的筛选作用。林奇在面试时,一些岗位在招聘要求那一栏,标注着:“各学历层次所在学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明晃晃的学历歧视,无疑是扼杀了年轻人向上的底气。“双非”院校学子拼命想摆脱“第一学历”的烙印,却仍逃不过各种规则的限制。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刻板印象,即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既然年轻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难道就不能奋力直追,改变“第一学历”那面隐形墙。其实,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在于年轻人自己,更掌握在各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负责人手中。

口头上,虽然不少招聘单位喊出了不看学历看能力的口号。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依旧戴着“第一学历”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引进人才,让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心塞。出身于非“985”“211”本科院校,不少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毕业在即却被用人单位告知“第一学历”不“过关”,这样的偏见扼杀的是年轻人向上的底气。

学历不等于能力,只要学历、专业同岗位匹配度高,用人单位就应该给年轻人展示自己舞台的空间,而非一味以“第一学历” 困住年轻人。可是,不少用人单位明知这样不对,还乐此不疲。一是“双一流” 建设高校无论是学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还是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远比“双非”院校可以匹比,用人单位自然乐意引进。 二是由于部分大学硕士点、博士点盲目增加、硕博深造的途径和方式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一学历”情结的滋长,导致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本科出身。 三是组织人社部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兼之缺乏必要的招聘监管,让“第一学历”偏见越演越烈。

因此,要破除“第一学历”偏见越演越烈,要切实破除用人单位唯“第一学历”用人导向,加强硕士点、博士点、硕博深造内涵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才能营造重技能淡化学历的氛围,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组织人事部门应带头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取消“第一学历”的限制性条件。第三,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过程的监管,及时受理求职者的包括学历歧视在内的就业歧视投诉,限期责令用人单位整改和纠正。只有勇于打破“隐形门槛”,才能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胡喜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