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港湾”让留守儿童漂泊的爱有了停靠点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线调研文章,报道了从2019年开始,江西在全省先后建设了1857个“童心港湾”,为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童心港湾”建设,基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缺辅导、生活缺照应、亲情缺温暖、心理缺疏导、安全缺保障”的现实问题,滋养留守儿童荒芜的心田,让漂泊的爱,有了停靠。

爱心善举永远不会陈旧过时。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童心港湾”是很普通的一种公益模式,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爱心善举。群团组织牵头组织,自上而下倡导,自下而上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让更多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整合财政公共资源、社会企业资源,品牌化推动、项目化实施,实现全社会弘扬“善”的文化,深化“善”的作为,让“童心港湾”的涓涓细流汇聚成赣鄱大爱的磅礴洪流。

初心善治填补儿童情感缺口。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农村的未来,更关乎国家的未来。“童心港湾”探索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补充,是答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答卷”。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治理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构建社会关爱机制、服务机制、补偿机制,助力他们情感温度,非常有必要。

恒心善成筑牢孩子精神家园。三年来,“童心港湾”星星之火、燎原遍野。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公共场合做童心港湾?怎么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当好一个“童伴妈妈”?怎么让社会各界和爱心企业家捐赠?怎么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开展关爱服务?挑战不断,但我们始终笃定凡人善举会蔚然成风。当看到孩子们忧郁的眼睛开始散发出自信的目光,寡言羞赧的脸庞开始露出阳光般的笑脸,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用心善意点亮成长温情万家。留守儿童是社会学问题。通过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关怀,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持续性关照,开展温情、温暖、温馨的港湾式的“情感呵护”和“成长陪伴”,对于转型发展下的留守儿童和父母,都是社会角色的一次重构,看似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关爱,背后是千村万家的守护。

大爱无言,“童心港湾”驱散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阴郁,点亮亲情残缺家庭的灯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童心港湾”是良善之举、成人之美,期待更多的媒体、企业家、志愿者关注,共赴美美与共,让从红土地试点的爱心模式,温暖全国的留守儿童!(吴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