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至上,既是改革的价值观,也是改革的方法论。党员干部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
眼观六路察民情,确保“心之所向皆贴民”。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以来,大到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重大制度改革,细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医保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国家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只有聚焦人民的急难愁盼的需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准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机制,采用“蹲下去”的调研方式,用双耳倾听民意、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换得民心,在“一线”获取鲜活资料,将调研报告写在“田间地头”上,让“脚力”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能”,找准改革的发力点与突破口,使改革更好对接民心所向、发展所需。
耳听八方汇民声,确保“众志筑就凌云巅”。一次次成功的改革无一不是在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坚持开门搞改革,必须走正确的道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上级单位通过制定具体制度规范、印发指导创新案例等方式,强化制度供给和工作指导,同时鼓励基层在改革试验田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专家论证、走访群众、座谈会、群众听证、问卷调查、互联网等方式,充分听取各方声音,整理成文向上级汇报,加强对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最大限度降低改革试错成本和工作推进的不确定性。
跟踪随访问民效,确保“政之所施皆惠民”。人民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评价者,人民的感受和认知是改革最好的“试金石”,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改革的措施合不合理,改革的成效好不好,不能关着门“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而要深入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详细了解改革措施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看给人民群众办成了多少事,解决多少实际困难。让人民打分,让人民评价,充分听取人民对改革措施接受的意愿和意见建议,积极引导人民参与改革措施的制定和修改,继而壮大改革的“成果清单”,让人民群众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参与度和幸福感。(靖安县 刘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