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龙抬头,好兆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龙”在古代是龙神、是图腾,象征着祥瑞。《律书》记载“卯之为言茂也”。由此可知,无论从星象还是从物候角度,二月都是能量迸发,蕴藏智慧,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月份。

“龙抬头”记录着历史演变的轨迹。相传“龙抬头”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二月二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从唐朝开始的,直到元代才有文献中记载这一民间传统节日。在汉代,与“龙”相关的内容已经出现在文献和画像中,但当时主要体现在祈福,如《春秋繁露》中提到的舞龙求雨;在唐代,长安人把二月朔作为“迎富贵”的日子,称“中和节”;在宋代,《武林旧事》记述“挑菜”活动;到了元代,二月二已有文献明确记载称“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明代以后,有关于龙抬头的习俗及构想不断丰富,记载也就多了起来,如元费的《岁华纪丽谱》中有“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从上古时代至今,二月二的寓意有传承也有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间节日的内涵也随之饱满起来。

“龙抬头”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多数人都听过“正月不剃头”的说法,什么时候剃?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剃龙头”。这只是众多民间习俗中的一个,有点寓教于乐的意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人们通常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弘扬和传播对历史的记忆,对文化的传承。在古人的诗篇里指导农时,唐代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在古人的实践中指导后人,《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中有“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人类用聪明才智,在朝代更替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这也与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相契合。

“龙抬头”承载着人民美好的向往。在中国古代,龙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在蚯蚓等小虫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才有了古代的“龙神”和“图腾”。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它的神通广大在《说文解字》中有所体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自古以来,“龙抬头”这天延续下来的活动和口耳相传的谚语,大多也是为了消灾赐福求福气、风调雨顺求顺利、五谷丰登求丰收。在二月二这一天有很多习俗,其中有好的玩耍活动,也有禁忌的劝告。比如积极向上的有祭社神保人口清洁、出入平安;有起龙船求兴龙化雨、事事顺利;有使耕牛寓意春雨贵如油,一年大丰收。当然,也有告诫人们的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忌动针线,怕伤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而人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寓于传统节日中,亦是向上向善、继承发扬。(张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